继承传统,铸就未来:微纪录片《非遗之后的“我们”》见证非遗文化的生生不息

来源:东方网    2024-05-15 10:04
来源: 东方网
2024-05-15 10: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深入挖掘非遗之韵,薪火相传文化瑰宝。微纪录片《非遗之后的“我们”》以微记录的独特形式,展现出非遗烙画传承人王成林老师在非遗传承路上的坚守与创新。近日,由河北博实文化发展集团、邯郸市邱县文旅局与爱奇艺随刻事业部携手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非遗之后的“我们”》第五集《时光的“烙”印》,在爱奇艺平台首发。

用心保护,用行动传承——企业责任与非遗文化的共同探索

邯郸市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司志辉,同河北博实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王继博共同肯定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司局长强调,非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其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新时代,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守护,才能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民俗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image.png

(图左:博实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王继博 图中:邯郸市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司志辉 图右:邯郸市邱县文化馆馆长王洋洋)

河北博实文化发展集团再次彰显其在文化传承与非遗创新之路上的引领作用,董事长王继博深情地表示,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的保护并非仅仅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非遗的魅力通过微纪录的方式深入人心,让更多人铭记“我们”先辈的辛勤付出与卓越智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当代市场的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精品内容+非遗传承:爱奇艺随刻为非遗文化持续发声

爱奇艺随刻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通过精品内容创作、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系列微纪录片《非遗之后的“我们”》作为爱奇艺随刻的精品内容之一,在平台上映期间得到了大力推广。

image.png

(图:《非遗之后的“我们”》第五集《时光的“烙”印》爱奇艺平台站内置顶资源推广)

爱奇艺随刻通过精品内容,让更多人成为非遗传承先行者,这既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也是非遗发展的必做之事。爱奇艺希望不断输出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使更多用户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未来,爱奇艺也将聚焦时代精品内容与创新模式,覆盖更广泛的圈层受众,让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心里,推动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影像遇见非遗,原创作者团队打造非遗精品内容

系列微纪录片《非遗之后的“我们”》,由爱奇艺随刻原创作者团队姜冀庭(@无泪PD)、周柏权(@周比zibbykivi)两位创作人制作,同时邀请到站外合作伙伴尹冰(@YinBinGyAng)、牛昕玉共同参与,由四川传媒学院姜景惠、赵金阳协同策划,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广老师指导。爱奇艺随刻原创作者团队在创作中也希望借助非遗影像的力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让更多人接受和了解非遗文化。

image.png

(图: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广老师指导微纪录片后期创作)

随着这一系列微纪录片的推出,不仅展示了各方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努力与成果,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激发了对传统工艺新的认知与热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