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提“质”,以“人”为本 ——滨海新区释放人才红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东方网    2024-05-21 11:32
来源: 东方网
2024-05-21 11: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新时代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新时代发展成就的享用者,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要依靠高端人才来推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才红利作为第一要素,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价值指向。

生产走向“未来”,人才助推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必然要依靠新型劳动者带来更多颠覆式创新,把人才红利注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日,去过位于滨海新区的绍兴三花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车间的人,均发现车间里工人少、自动化、信号强,并表示这里让他们感受到了高端制造产业为绍兴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强劲动力。来访者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同感,三花新能源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我们所有的生产线中,其中有一条从下料到成品已经实现全智能化,完全实现了‘无人’作业。”

去年,三花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通过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依靠自主创新,在热管理领域申请了230件专利,获得专利授权47件,加快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使得三花的产品领跑行业同类企业,部分产品的品质远超同类产品。

近年来,滨海新区全链条构建创新人才生态圈。实施了人才在保留原单位身份的同时,可以来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的“双聘制”,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双聘制”高层次人才落户滨海新区的已超过40人。滨海新区以创新“基金+”引才驱动运作模式,发挥人才基金引导和放大作用。人才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50亿元,对接基金管理人7家,人才项目15个,投资1只子基金、1个直投项目。滨海新区为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积极满足人才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对当年新全职落户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人才提供人才房。还专门对短期来区的人才推出了“人才伙伴酒店”“7天免费入住”等临时性住房保障精准措施。截至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共有市级(D类)以上领军人才278人。其中去年青年博士新增数为71名,就业大学生新增数约2万人。为滨海新区提升创新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强势的人才红利。

向“新”攀“高”,生活日益美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种历史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但人的需要在得到满足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释放和发展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才能进一步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科技为驱动力的智能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可以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

在滨海新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去年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实现了50亿元的销售额,今年一季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亮眼,吸引了全国的关注。充分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节能环保,低碳交通,智能化的多样化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需要已经从基本温饱、物质充裕转向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阶段。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指向。首先,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数智化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产品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人们对高质量享受的物质生活追求正在逐渐取代对基本生存的物质生活需要,这种新追求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大力推动。其次,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满足数智技能提升的自我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科技驱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人才的驱动。需要以大量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为支撑,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最后,满足人们对绿色低碳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有力力量,利用无形知识、新能源等新型生产要素来实现低消耗、高效能生产的目标,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绿色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滨海不仅只有“三花”烂漫。各相关企业要把握机遇,注重未来。以“人”为本,推动创新,向“新”攀“高”,续写美好。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谱写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滨海强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卢小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