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杰出的高尖端人才,他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电力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国网湖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湖北经济技术研究院从事分布式电源、新能源规划及相关技术研究、配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在这些领域发挥了突出的关键作用。
陈峰在工作中坚持科技创新,在承担科研项目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众多行业技术难题,获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项,发明专利8项)。此外,陈峰多次受邀参与大型系能源规划及技术研究的评审会,为受评审的项目提供专业评审意见。
陈峰,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峰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接入评审、新能源发展规划、新能源技术研究、配电网规划、线损理论计算等科研和项目咨询工作。他先后承担了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分布式电源对湖北配电网节能降损的影响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对湖北配电网综合体系影响研究”、“大规模光伏接入对湖北配电网的适应性分析及规划策略研究”、““双碳”目标下考虑湖北电网承载能力的灵活性资源与新能源规划”、“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主动配电网的协同规划研究”、“基于负荷优化配置的输配电网联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基于风光水多清洁能源互补的电网协调规划研究”、“电能替代规划模型、政策模拟及应用研究”、“配电自动化系统综合规划及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新形势下湖北电网节能降损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等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陈峰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及技术成果,在《武汉大学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气技术》、《智慧电力》、《湖北电力》等优秀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在项目咨询方面,陈峰先后承担了“湖北新能源发展及技术管理调研报告”、“湖北“十四五”配电网规划”、“湖北电网2019-2021年新能源消纳能力研究报告”、“低压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标准研究报告”、“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及“源网荷储”协调规划研究”等工作。在咨询工作中,陈峰根据每项任务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精细设计咨询,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其中《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及“源网荷储”协调规划研究》获得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1年重大课题卓越研究成果奖。
陈峰在分布式电源和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原创贡献及杰出成就。在基础理论方向,陈峰建立了节点电压约束下区域配电网极限接纳能力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电网的运行方式、供电区域所接入负荷、分布式电源接入点等各因素对配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的影响,得出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一种使用粗糙集理论筛选与配电网可靠性相关较强的方法,建立相关因素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实现目标年份配电网可靠性的有效预测。提出分布式电源并网特性和配电网接纳能力两类评估指标,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分布式电源对湖北配电网影响的综合评估体系。在智能变电站方向,陈峰团队研发的基于SEC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兼顾安全与效能因素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经济性分析软件。提出综合考虑一次系统、继电保护系统以及设备可靠性参数不确定性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影响的评估方法,可以作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的依据。获得了“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重构方法”、“一种适应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站发展的配电网规划方法”、“考虑调峰调频需求的电力系统新能源承载能力评估方法”、“一种计及调频需求的灵活性资源配置方案的确定方法”、“一种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负荷自动分配方法”、“一种含分布式电源并网台区的损耗计算方法”、“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电网规划数据监控系统”、“一种电网规划及电能质量检测系统”、“一种配电网供电模式库的建立方法”、“一种考虑线路保护的变电站主接线可靠性分析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在多个项目中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分布式电源和新能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者:史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