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文旅“一业兴”带动了经济社会“百业旺”。今年1-4月份,全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6.2%、18.4%。东平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区,东平湖文旅集团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深耕资源优势,让东平品牌“火”起来。
生态 “打底” 。以东平湖为核心,启动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建设84公里环湖生态隔离带、10万亩生态湿地,东平湖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白枕鹤等珍稀鸟类用翅膀为东平生态“投票”。
项目“搭台”。 实施大宋不夜城项目,打造烟花秀、非遗打铁花、实景马战等30多项特色业态。实施白佛山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四季花海”项目初见规模,八卦迷宫阵、金沙滩旱溪为全省首创。东平湖水世界、泰山•黄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等项目有序推进。
文化“唱戏” 。深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内涵,盘活利用贯中园、东原阁、夏薇楼等城建闲置资产,“水浒之旅·水韵东平”精品旅游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突出文化赋能,让文旅业态“动”起来。
向夜间旅游要效益 。实施东平湖景观亮化、环湖生态廊道、城市水系提升工程,国潮音乐节、啤酒电音节、无人机表演等活动轮番上演,龙泉美食街、“东平湖的夜”成为夜间网红“打卡地”,高端特色酒店、民宿一房难求。
向非遗文化要特色。 整合全县10大类108个非遗传承项目,加快建设戴村坝大运河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广场等项目,创新探索端鼓腔、东平渔鼓、鱼鹰捕鱼等演艺形式,大运河非遗传习文化中心成功入选全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地方特色文创产业聚集区。
向节庆赛事要市场 。 发挥节庆赛事“放大器”作用,举办“行走大运河”、垂钓赛、环湖马拉松等大型赛事,黄河大集、春节大庙会、百艺文化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彭集裴寨桃花节、梯门泉灵山庄樱桃花节等乡村体验活动,“大宋不夜城游园会、塘坊休闲区”入围全省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塘坊和浮粮店民宿被评为省级四星级民宿。
打造精品路线,让文旅资源“融”起来。
推出 省市融合 游 。实施东平湖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泰安泰山风景区、济宁曲阜三孔景区的泉湖、山湖、圣湖创新联动,实现线路共建、形象共宣、客源共享,打造周边大中城市“后花园”。据数据统计,济南、泰安、济宁三地游客占全县游客总数的一半以上,融合游发展成效明显。
开发教育 研学 游 。推出戴村坝博物馆—水情教育、东平博物馆—东原文化、昆山党性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滨湖湿地—自然相伴等10条“研学精品线路”,延伸研学消费产业链,每年吸引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
打造绿色乡村 游 。依托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双30万亩”工程,高标准建成渔家风情小镇、运河古镇·风情渔街、中国第一垂钓小镇,策划西瓜节、龙虾节、丰收节、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打造集观光旅游、乡野采摘、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综合体,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