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集体公司的千亩“寺外甜园”产业园里,随着逾100亩的“五月早”香桃陆续成熟,每天都吸引了不少来自泸州及周边的游客驱车前来进园采摘,乐享“甜蜜味”。
看着一个个硕大的香桃挂满枝头和游客进园体验采摘,方山村集体公司董事长、村党支部书记肖官伟喜上眉梢,连连说:“集体公司出资数百万元打造四季时令水果为主的‘寺外甜园’产业园区,既‘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让公司四季有收入,让游客四季有果摘,更让村里的乡亲四季有事做。”
方山村地理位置特殊,整个村都地处半山坡,从坡脚到坡顶有5公里的路程。2014年以来,该村集体公司利用江阳区组织部的100万元产业扶持发展资金,通过对地形、土质、气候以及市场的反复考察,决定在“四季果树”上做文章,并通过由村集体公司牵头,建立起以樱桃、枇杷、香桃、脆李、黄金梨、柑橘、蜜柚等四季时令水果为主的“寺外甜园”农业产业园区,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乡贤肖官伟告诉笔者,10年前的方山村几乎全村有劳动力的人都外出务工,2000多人的户籍人口中,常年生活在村里的只有300来人,导致村里大量耕地荒芜,山坡地是更是杂草丛生,方山村俨然就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为了寻求改变,把“空壳村”变为“幸福村”,该村深挖自身优势、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方山村村集体公司就把村民闲置的土地以流转的方式充分利用起来,引进发展柑橘、梨子、桃子、李子等四季水果种植项目,打造“寺外甜园”农业产业园区。
说干就干,2014年9月底,方山村集体资产公司在江阳区组织部100万元产业发展启动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樱桃、枇杷、香桃、脆李、黄金梨、柑橘、蜜柚等四季时令水果种植达500亩,让昔日荒草丛生的山坡坡变成了四季水果园。由于方山村四季果园在当地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仅用了一年,柑橘等就开始挂果,结出的果子果实大、汁多甘甜。刚刚成熟,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由于当时市场这个名叫沃柑的柑橘量小,10元/斤的价格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就被采摘一空。
这几年,随着“寺外甜园”知名度的提升,方山村的四季水果也成了抢手货,基本每个水果品种成熟后,采摘时间长则半个月,短则就是3—5天。面对这一喜方山村集体公司也顺势而为,将“寺外甜园”四季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不同季节水果品种又增加了桑椹、葡萄、无花果、砂糖柑、猕猴桃等多个品种。
由于有专家指导,方山村集体公司打造四季时令水果的“寺外甜园”农业产业园区10年来,已经成为了泸州及周边市民体验采摘的乐园。乡贤肖官伟说:“体验采摘的水果,在生态种植上,要求更严格,客人进园都是摘下就放进嘴里品尝。”方山村集体公司自开始打造四季水果为主和“寺外甜园”产业园区后,果树从不施化肥、打农药和膨大剂,施肥上采用猪粪、油枯等有机肥料,生态化管理,确保了果实品质优、口感佳。
“1、2月吃砂糖橘,3、4月吃樱桃、桑椹,5、6月吃枇杷、桃子,7、8月吃李子、梨子、葡萄,9、10月吃蜜橘、猕猴桃,再往后就柚子、沃柑……”乡贤肖官伟说,“寺外甜园”产业园区由于做到一年四季有果可采,不仅公司月月有收入,村民也天天有事做,通过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这几年,公司年年收入近100万元,而村民的务工收入也有40多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曾经的“空壳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了全镇的“首富村”“幸福村”。
与此同时,方山村还依托地处3A方山风景区腹地的地理优势,“寺外甜园”园区在打造好四季水果为主的同时,还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除了四季有果可采,还将山脚的100亩稻田打造成了“稻渔共生”示范垂钓基地,通过放养优质鱼苗、龙虾、螃蟹等,着力打造“四季果园+休闲垂钓”的立体化农业发展模式,唤醒市民内心深处对农耕文化的回忆,把“乡愁的记忆”打造成农文旅融合新IP,打响“农耕文化体验”的新品牌。(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