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制冷热泵技术报告发布,海信中央空调为“双碳”目标按下“加速键”

来源:东方网    2024-05-31 16:23
来源: 东方网
2024-05-31 16: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31日,在“双碳”背景下的第一部紧密结合技术措施和案例分析的制冷热泵技术报告——《制冷热泵助力碳中和•技术途径与案例(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青岛发布。报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制冷学会、清华大学、《中国城市报》共同发起,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支持和10余所高校共同编写。报告旨在推动制冷热泵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提质增效,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路径和实践示范,加速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李秉仁,国家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会长李礼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江亿,《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经理常万红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绿色升级  共绘发展蓝图

据统计,国内建筑运行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20%以上,而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50%以上,是节能的重点,也是制冷热泵产业界近年来攻关的核心课题。

报告紧密结合当下热点问题,集结政产学研多方力量,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制冷学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海信中央空调结合多年来在制冷热泵领域的技术探索,总结出丰富的成果与经验。通过多方强强联合,让报告不仅具备前瞻性和科学性,更具实操性和指导性,将全面提升制冷空调行业制造能力、能效水平和管理经验,实现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25%的目标,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深层助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李秉仁表示,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是践行建筑产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制冷热泵行业在提高产品和系统能效、推动碳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海信中央空调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实践总结中取得大量优秀成果。政产学研用协同赋能的良性互动,将推进整个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厚积“泵”发  迈向“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高效节能的创新技术。报告总结汇集行业前沿理论,采用技术原理分析和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制冷热泵在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中的技术路线、实现途径和应用成果,为我国未来的相关产品研发、系统集成、运维管理提供了技术示范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推广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的百余个案例均来自经过实践检验的工程应用成果,其中来自海信中央空调的案例占据60%。多年来,海信中央空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制冷热泵的技术应用场景涵盖住宅与公共建筑、工业与工艺环境、数据中心与通信基站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报告提供了详实的案例经验及数据支撑,为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创新路径,助力相关行业向绿色低碳跃迁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江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此次技术报告的重要支持单位,海信中央空调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示范和大量的实践样本,为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路径。报告在智慧和经验的双重引领下,以优质资源联动达成的深度政产学研合作,在深入实现ESG理念,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上,具有着更为有效的实践操作意义。

技术引领 共迎可持续未来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绿色”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研究报告的支持者与参与者,海信中央空调率先在绿色低碳领域谋篇布局,持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担当行业的绿色发展先锋,为低碳生活赋能。

海信中央空调通过升级绿色节能智造,实现降本增效,其产品节能效率远超国标,并斩获“绿色工厂评价证书”。凭借高能效、高品质的绿色产品矩阵,海信中央空调赢得市场认可,“光合”系列光伏中央空调结合先进光伏直驱技术和光储直柔技术,有效节约能源成本。海信正压液浮离心式冷水机组,能效比提升达2倍,减少空调碳排放量,助力绿色健康生活。

目前,海信中央空调的绿色“革新”已经覆盖了全产业链条,绿色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底色”。未来,海信中央空调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技术引领,助推行业加速向高效环保、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与世界共迎可持续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