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多元评价,推进“五育”并举——看长宁这些学校在学生评价上的多样探索

来源: 东方网
2024-06-07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教育评价亦是如此。新课标下的评价变革要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与个体差异,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发现学生的潜能。

教育评价,主阵地在学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长宁区这些学校积极拓展教育评价改革思路,发掘自身特色,着力探索“特色·增值·反馈”的评价办法,认清学生发展规律和现状,形成了“评价各不同,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创新激励方式,打造学校评价新范式

这些学校在五育视野下的学生评价改革,是长宁推进五育融合学生评价改革的生动缩影。

一是立足学校特色,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娄山中学是长宁区乃至上海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学校,在教改精神引领下,学校转变思维,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借助长宁数字基座平台,开展了校本化学生五育评价体系的建设,逐步建成了123456粘性链接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具有突出过程性评价、重视多主体评价、评价工具关联度高、可生成评价画像等特点。

二是开展激励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争章等方式,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进步动力。以绿苑小学为例,创新建设“优+幸福章”激励性评价体系,用“小奖章”成就好习惯。在“‘何以爱长宁 发现最美幸福圈’——长宁校外实践基地推介活动”中,通过深入社区,学生主动参与,上传自己制作的小报推荐,努力争得校本特色章——“优+幸福章”。

三是评价激励闭环,撬动学生全面发展。新泾中学通过线上使用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近期线下将使用心愿兑换柜,方便学生积攒成长值兑换奖品,软硬一体化,实现评价激励体系闭环,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

长宁这些学校的评价改革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开展多元评价,创新评价工具,不仅具有实践性、可视性、人文性,更具有动态和循证特征。

关注个体差异,创新学生评价路径

如何将评价具象化?如何开展特色活动实践,丰富学生五育路径?这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用评价导航活动的扎实举措,交出了探索的“答卷”。

以2023年寒假为例,长宁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假期五育活动形式,让教师自然、有序、高效地采集数据,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培育合力。

北新泾第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积极参与龙年集五福活动,在“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内参加各类有意义的寻访、实践、劳动体验等活动,并上传自己制作的“龙年五福”作品,丰富五育评价成长记录册。

学生分享作品至成长圈

哈密路小学通过五育评价系统开展“其乐‘龙龙’,聚享年味”寒假主题活动。通过“劳动龙”“阅读龙”“运动龙”的成果线上打卡和奖章激励引导学生假期开展家庭劳育、体育和智育活动,获得家长学生的支持与好评。

娄山中学鼓励学校WISH少年积极开展寒假课外实践,并通过五育评价“云队圈-假日实践活动”将假日实践上传至成长圈,促进同学们互相分享和点赞,营造了良好的课外社会实践氛围。

关注结果应用,实现“以评提质”

在关注结果应用,突出诊断改进方面,虹桥机场小学通过开展多样活动,动态跟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每个学生的五育得到了综合发展。在学校基座管理员金老师的带领下,机场小学通过数据的实时汇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能力倾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此外,江苏路第五小学也将五育与学校特色课程——“紫藤学园”相结合,制定了特色评价方案,注重用过程呈现多渠道、立体化的育人效果,形成了“一生一手册、一册一成长”的伴随式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成长瞬间。

一个个成长值、一幅幅生成的统计图表、一份份分析报告……通过这些评价结果,学校能够看到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依据;教师利用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实时记录与反馈调整;家长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指标与评价能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与成长。

目前这些学校已经完成了五育评价应用升级,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不断发展与完善学生评价系统,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推进数字化评价变革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