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4-06-20 10:46
2024-06-20 10: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优化货币政策调控中间变量

关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潘功胜表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潘功胜说,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

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潘功胜提出,比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该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潘功胜表示,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除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逐步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关于央行买卖国债,潘功胜表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

潘功胜认为,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此外,潘功胜表示,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未来人民银行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彭扬)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