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建筑师陈延慈的项目《AI写建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了全新的空间设计模式,打破了传统设计方法的束缚。该项目不仅在《踏进编码的浪:AI时代艺术变革的预演》、《The Dark Side》和《Synthesis: Digital Craft》等多个展览中亮相,还曾在DigitalFUTURE这一AI在设计中的前沿应用展示平台上精彩演示,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陈延慈是一位充满创造力和前瞻性的建筑师,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她的建筑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特点,旨在制定能够满足不同人类体验需求的策略,并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她的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认可,赢得了多个建筑和城市设计奖项,并在多个重要展览中展出。
《AI写建筑》创作于2020年。该项目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软件井喷前夕完成,应用了当时的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探索了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建筑设计主要驱动力的新方法。
《踏进编码的浪:AI时代艺术变革的预演》展览现场,广州
传统方法的突破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与交流,如技术图纸、手工模型和图像渲染等,建筑师运用想象力借助图形进行设计,语言只是辅助工具。然而,陈延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语言作为设计过程的基础组成部分,开启了一场重新定义建筑实践的旅程。受到Adrian Forty在《文字与建筑》中提出的框架启发,项目团队开发了一套以文字输入驱动的计算机建议设计系统,摒弃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通过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特别是AttnGAN模型,项目实现了从文字描述到图像生成的跨越。
创新的设计过程
项目通过机器学习工具处理和分析图片数据信息,如色彩和点位,在二维图像到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中,人工智能工具被广泛应用。人类的图形想象力不再是唯一的创造来源,人工智能依靠庞大的数据库训练,创造出文字与图形之间的新联系。
受敏斯基的框架理论启发,设计师将自然语言的系统性和层级性应用于空间模型中,实现了从城市街区、建筑群到单个建筑和人类尺度的多层级设计。具体应用中,以中国未来城市——雄安新区为例,项目利用雄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城市项目简介等文本,生成城市设计纲要并生成相应图像,再通过分析提取这些图像组的颜色属性生成城市的基础体量。
未来的展望
尽管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生成接近真实场景的图像,三维空间的转译仍然依赖于人类对空间的感知。陈延慈的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语言可以直接成为设计工具。特别是在后数字化时代,面对众多信息来源和创造形式,建筑师需要应用、重构和识别数据中的价值。
陈延慈的设计项目重新定义了设计语言,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期待她未来带来更多创新作品,与我们共同探索建筑艺术的未来。
《AI写建筑》不仅展示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还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她的探索重新定义了设计语言,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在后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将继续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使得创意和设计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未来,陈延慈将继续致力于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期待他为我们带来更多前沿且富有启发性的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智能和美好的建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