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连盛景泰蓝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再启艺术新篇章

来源:东方网    2024-06-28 10:57
来源: 东方网
2024-06-28 10: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学术研讨会现场

6月17日下午,“逐梦蓝彩——钟连盛景泰蓝艺术展”在北京盛大揭幕。紧随其后,一场行业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特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陈平担任学术主持人,汇聚了行业精英、艺术巨匠等近百位嘉宾。大家齐聚一堂,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学术研讨会·议题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左二)、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洪(左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美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主任李节(左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静(右一)参与了“议题一:传统与创新:景泰蓝艺术在当代的蜕变与发展”的讨论。

在研讨会上,陈平院长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真挚的态度,提出了众多既富有启发性又令人深思的优质问题,随后嘉宾们便围绕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景泰蓝艺术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景泰蓝艺术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殷秀云大师深入探讨了景泰蓝的发展历史,进而转向工艺美术传承人培养的话题。她指出,为确保景泰蓝行业的持久传承,目前急需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朱洪会长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着重强调了景泰蓝创新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提出,技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素养,还需拥有广博且全面的知识储备,例如对建筑、生活以及人文的深入了解。

李节主任对于此次展览开幕和研讨会的举办表示感动和高兴,认为这是对景泰蓝艺术的又一次有力推广。他提到,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工艺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他坚信,皇家文化在当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李静大师则聚焦女性手工艺行业传承人的优势,她认为女性对生活的观察和创作更加细腻,更具敏感性。她鼓励年轻人要坚定学好技术的决心,并持续不断地努力,多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场景和趣味。

学术研讨会·议题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左二)、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陈丽华(左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南(左四)、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易晴(右一)参与了“议题二:钟连盛及当代大师景泰蓝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色”的讨论。嘉宾的深入剖析,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景泰蓝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撑。

戴嘉林大师凭借自己超过60年的创作经验,分享了对于景泰蓝这一独特造型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强调,美术训练、审美训练在景泰蓝艺术中至关重要,而设计这一环节更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核心所在。

陈丽华院长指出,钟大师的作品以鲜明的主题和浓郁的现代气息,给观者带来清新且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这些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创新元素,尤其是《荷梦》系列中野鸭与莲花的和谐共生,以及《清韵》系列中破土而出的竹子,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员吴南对《家园》、《北京风情》、《国色天香》等景泰蓝秘匣作品赞不绝口。他特别关注艺术品与日常生活、当代审美的紧密联系,并且认为钟大师的作品在展现传统工艺魅力的同时,也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和实用性。

研究员易晴则结合自己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的经历,对传统工艺在信息化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反思。她表示,钟大师作为一位跨世纪的大国工匠,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术研讨会·议题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永森(左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左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春珂(左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晓昕(右二)、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工艺美术系主任陆璐(右一)参与了“议题三:景泰蓝及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人才培养”的讨论。他们的深入交流与分享,对于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永森大师今年已86岁高龄,他在景泰蓝行业中辛勤耕耘了整整70载。刘大师深感人才是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他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工匠加入其中,为景泰蓝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李春珂大师对钟大师的工匠精神赞不绝口,他强调,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必须保持一颗沉静的心,不能因追求利益而失去初心。

作为钟连盛大师的同窗老友,崔奇铭大师对这次展览的举办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为钟大师“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并认为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钟大师的艺术成就,更为年轻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大有可为!

王晓昕主任特别提到,钟大师为景泰蓝艺术带来了深远启迪,他将这一传统工艺从架上的陈设品推向了公共艺术领域,这一跨越性的尝试充分展示了工艺美术和景泰蓝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陆璐主任在谈到人才培养时表示,除了遵循传统的培养路径外,当前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她提到了“双大师引领、三中心支撑”的方案,旨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素质的工艺美术人才。

学术研讨会·议题四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漆艺委员会付主任梁远(左二)、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左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左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右一)参与了“议题四:跨文化交流中的景泰蓝艺术”的讨论。他们深入分析了景泰蓝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价值,为景泰蓝艺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启示。

梁远主任从艺术实践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钟大师作品在设计领域的超前意识与创新理念,并强调了这些元素在推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认为,钟大师的作品不仅散发着温暖和大方的气息,更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和心灵触动。

宋慰祖主任对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在创新设计领域的提升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他强调,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对景泰蓝的知识普及和溯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谈及文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张铁成大师特别提到了玉雕与景泰蓝等技艺的融合发展。他认为,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彰显了传统工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此外,所有与会嘉宾都对钟大师的展览开幕以及景泰蓝行业的繁荣发展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鉴,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钟连盛大师向所有参与活动的嘉宾表达了深深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支持,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文化艺术的魅力。

此次盛会汇聚了业界精英的智慧与力量,他们共同探讨景泰蓝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之道。在这场交流中,各位专家以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为景泰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赋予了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景泰蓝艺术的创新发展,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