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行推动网点适老化建设,积极开展老年人金融教育

来源:东方网    2024-07-02 09:47
来源: 东方网
2024-07-02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想老人之所想,解老人之所需。”为满足老年客户金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厦门建行持续深化“适老化”服务,积极开展网点适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探索适老化服务新模式,着力提升老年客户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让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全方位   推动网点适老化建设

“养老金融”作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凸显了金融服务养老的重要性。厦门建行立足公益,擦亮金融“向善”底色,创新探索“养老金融+社区”新模式,积极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有温度的适老化金融服务特色网点。

厦门建行东渡支行就是建行适老化金融服务的典范之一,着力为老年客户提供贴心、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东渡支行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网点进行全面适老化升级改造,不仅优化了无障碍设施,增设了扶手、坡道等辅助设施,还丰富了“劳动者港湾”的适老服务,配备了血压计、血氧仪等健康监测设备。

不仅如此,东渡支行注重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支行组建了上门服务小分队,利用移动金融设备,将银行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东渡支行还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防诈骗宣传,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增强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外,东渡支行还积极探索“养老金融+社区”新模式,通过与社区合作,将“建行生活”App的智慧食堂功能引入社区食堂。支行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项目,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厦门建行集美支行则被评为建行全国首批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之一。支行着力打造养老综合化服务“样板间”,积极融入周边社区居家养老生态圈。2023年,厦门建行在全市率先开展金融机构网点适老化服务认证,集美支行等7个网点通过认证。

未来,厦门建行将继续深化适老化金融服务改革,让网点成为服务老年人的第一阵地。

广宣传    助老跨越“数字鸿沟”

近年来,厦门建行通过多样化措施,提升老年客户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一是举办老年人系列文体活动,将金融反诈知识融入健身操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摄影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充分激发老年客户参与金融教育的热情;二是制作《大榕树下》《银龄话消保》《晚“疾”不保》《AI反诈宝典》等系列视频课程,深入浅出为老年人普及反诈技巧;三是设立希望社区、内厝社区、上陵村金融消保驿站,通过深度挖掘社区、农村老年人金融教育需求,提供上门金融服务和入户知识宣传等,将老年人金融知识“送货到家”;四是打造“多彩消保”3D数字展厅、“造福季-奋斗季-财富季”消保分会场等数字化宣传工具,教会老年人从线上渠道掌握基础金融知识,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爱老护老零距离,建行服务暖人心。

金融服务有温度,消保全力来护航。厦门建行坚持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为己任,牢牢践行金融为民,将“敬老、爱老、助老”美德紧紧融入金融知识宣教中,以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和暖心关怀助力“银发生活”更加精彩。

?设立消保驿站   打造便民服务圈

“我选C,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鼓浪屿首家金融消保驿站在内厝社区揭牌,数十名老年人和游客聚集在这里,学习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基础知识,参与金融知识互动问答。活动现场还有便民义诊、黄手环行动等服务。

建设银行鼓浪屿支行陈行长指导老年居民使用手机,教大家扫码参观建行“多彩消保”3D数字展厅、参加消保分会场数字化宣教活动。

内厝社区位于鼓浪屿岛西北部,高龄老年居民居多。建行鼓浪屿支行积极与社区沟通,通过党建共建的方式,设立内厝社区金融消保驿站。每月12日,支行工作人员进驻内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社区居民和游客提供业务办理、金融咨询、消保宣传等服务,打造琴岛“十五分钟便民金融服务圈”。

去年以来,厦门建行充分发挥国有大行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响应监管部门“近邻党建+消保”的工作要求,推进设立5家金融消保驿站,让金融知识普及更接地气。

厦门建行将金融知识送到居民身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