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理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新质未来——非遗数字化与非遗教育创新论坛”圆满落幕

来源:东方网    2024-07-03 15:18
来源: 东方网
2024-07-03 15: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29日至30日,南宁理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成功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新质未来——非遗数字化与非遗教育创新论坛”。此次论坛由南宁理工学院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论坛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创新,吸引了众多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及200余名师生参与。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武有能主持论坛。

金飞书记致欢迎辞

论坛上,南宁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金飞致欢迎辞,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智慧,是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科技手段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及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武有能院长主持

来自上海立达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朱方胜为我校师生进行第一场学术讲座,他通过《沪上云进-AIGC与上海非遗的艺术融合》的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如何与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赋予新的生命和传播途径。

朱方胜院长讲座现场

随后,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褚兴彪教授以《匠人口述史深描法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与路径》为题,深入剖析了口述历史方法在记录和传承非遗技艺中的独特价值,为非遗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褚兴彪教授讲座现场

29日下午,由艺术与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广明主持。

陈广明常务副院长主持

随后,南宁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民族艺术的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题,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数字化技术在民族艺术创新中的最新进展,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上的无限潜力。

刘晓东教授讲座现场

随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红教授以《纸语新言—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创新》为题,探讨了剪纸艺术的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强调了在传承中创新的重要性。

马红教授讲座现场

30日上午,手指书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和平先生,则以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怎样认识中国手指书画》,使听众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现场进行手指书画展示。

王和平画家讲座现场

王和平与现场学生互动

王和平画家现场作画部分作品

最后,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小军教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和学科构建》展开讨论,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吴小军教授讲座现场

整个论坛期间,师生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之魅力,不仅尽情汲取非遗文化的精髓,更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为非遗数字化和非遗教育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专家、老师、同学们认真听讲座

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未来,南宁理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将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非遗保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教学实践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校园氛围,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努力描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美丽画卷。

专家学者合影照片

文/曾嘉慧,图/张志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