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东阿阿胶、东昌葫芦雕刻、东昌木板年画、冠县梅花拳、郎庄面塑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近日,烟台大学体育学院“非同遗般”社会实践队踏上了一场充满意义的文化传承之旅。
第一站: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精湛之艺术品
随后,实践队走进了东昌葫芦雕刻的世界。东昌葫芦雕刻以其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闻名遐迩。在李老师的工作室里,队员们欣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得意之作,细腻的人物、生动的花鸟鱼虫,每一件都承载着匠人对葫芦雕刻的热爱。李老师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制作工序与技艺特点,并现场演示雕刻技巧。队员们围拢四周,认真观摩,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第二站:东昌木板年画:岁月传承的文化宝藏
接着,实践队成员们来到东昌府木板年画博物馆。张老师和徐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引领他们近距离观察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雕刻到上色、印刷,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东昌木板年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的生动反映。它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站:冠县梅花拳:刚柔并济之武术
在冠县梅花拳传承协会,实践队受到了传承人高师傅的热情款待。高师傅不仅详述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拳法特点与文化内涵,还亲自演示了基本招式和套路,其动作流畅、刚柔并济,尽显梅花拳的精髓。队员们从最基本的桩功开始,在高师傅的耐心指导下认真练习,领悟其中奥秘。经过一上午的学习,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招式,深刻体会到梅花拳不仅是传统武术,更是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良法。
第四站郎庄面塑:指尖上的艺术奇葩
最后,实践队深入郎庄村,探寻郎庄面塑的魅力。踏入村庄,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孙老师工作室里陈列的各式各样面塑作品栩栩如生、色彩斑斓,既有传统形象,又有现代元素,展现出其多样性与创新性。郎庄面塑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制作工艺包括生面粉揉和、捏制、蒸熟、晾干、着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高超技艺和极大耐心。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尝试,虽显笨拙,但乐在其中,深深感受到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让实践队成员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不仅对各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积极传播非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共同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周哲文、高新刚|摄影:孙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