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状况专项调查
2024年7月23至24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桑榆非晚,为霞满天”社会实践团在苏州市枫桥街道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农村失能老年人生活状况专项调研。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在街道负责人及网格员的带领下,走访了10户家庭,对11位失能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包括农户问卷及村庄问卷在内的13份调查问卷。
真诚交流,在故事中收获启发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实践团在与失能老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了不同家庭的不同故事。
杨爷爷就是后者。在接受采访时,他缓慢而轻柔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说:“以前我各种活动都参加,但现在只能坐着,变成了‘作家’。”他继续讲述道:“我的妻子和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她之前抱不动我,让我摔了四次,但为了能照顾我,她开始锻炼,现在可以抱起我了。”此外,他还说:“我们要体谅国家的难处,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现在已经把我们照顾得很好。我的命不好,但我的运气很好。”
观察学习,在合作中取得成长
问卷设计需考究。本次“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实践团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制定了具有高度针对性、广泛覆盖和格式规范的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也在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掌握问卷设计的有效方法。
关键人物需感谢。街道负责人萍姐给予了本团队莫大的帮助。得益于她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地方方言的熟练掌握、提问的巧妙技巧和深厚的同理心,本团队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超过十余份的问卷调查。
调研方法需掌握。调研前,本团队所有成员充分熟悉了问卷内容,并预先填写了街道负责人提供的资料,仅在访谈中针对关键而不明确的问题进行提问。此外,团队成员在提问中灵活变通。例如,将“您是否患有下列慢性疾病”这一问题转换为“您最近在服用什么药物?身体有哪些不适?”
深入基层,从经历中汲取营养
此次调研经历让团队成员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正如街道负责人所言,虽然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总有些人更希望直接得到那条“鱼”。调研区域大多是村改居,当初很多人拿到拆迁款就不再工作了。对于那些妥善管理这笔资金的人来说,晚年生活还算体面。然而,不少人挥霍了这笔钱,最终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困境,只能希望申请到更多的救助。要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发力,而个人的努力尤为重要。本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在积分储蓄及代际互助的养老模式方面实施得较少,这或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的方向。
基层是青年展现潜力的舞台。青年一代应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既能主动请缨到任务艰巨、矛盾集中、问题复杂的第一线去展现作为;又能牢牢扎根在枯燥反复、吃劲要紧的基层岗位去摸爬滚打。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中提升本领、锻造担当;在干事创业最前沿贡献年轻一代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