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未来,智慧点亮梦想

来源: 东方网
2024-08-02 14: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杨海云,一位长期在贫困落后地区乡村小学工作的英语教师,从教三十年来,她秉着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无尽热爱,不忘初心,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不忘教研教改,带领学校英语组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果丰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新课改的盛宴。

一、勇于探索,深耕教研教学

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情景铺设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她常常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她不断地研究、探索,学习,逐步总结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英语情景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学英语“当面会,事后忘”的烦恼,学习积极性超前提高,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英语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如:游戏情景教学,多媒体创设直观情景,故事创设情景等。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产生亲切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实际操作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杨老师在学校和全县做观摩课、示范课,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在同行中得到了很好的认可和推广。

二、“教”“改”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教中改,改中教,不断修正总结,向课堂要效果。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舞台,更是让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让课堂生动活跃起来,让孩子们“乐学、趣学、爱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杨老师也在努力探索“高效率、有特色”英语课堂。为了改变枯燥的英语课堂,她将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划为课前准备时间,安排具体的活动,内容有:即兴演讲、课文朗诵、讲英语故事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讨论、合作、探究、自学等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在一块 ,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的接受知识。

英语教材届届更新,她把每一次教改,都当作一次挑战,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和学生一起在游戏、娱乐、表演、竞赛中培养兴趣,挖掘潜力,启迪智慧,努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孩子们喜欢她的英语课,每次她的身影一出现在教室门口,孩子们就会欢呼雀跃。因为她的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有收获的。她就是用这种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授课方式浸透着学生的心田。

同时,杨老师也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三、变多练为精练,远离题海战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杨海云老师发现,为巩固教学效果,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大搞题海战术,貌似学生做得多,实际效果却不好。大多数学生害怕做作业,导致厌学情绪发生。

作为教研教学骨干,杨老师深知题海战术的危害,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她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扣紧大纲和知识点,从众多作业中不断筛选,反复设计,力求精简且有效。

在科研过程中,杨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她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同事们,经常和组员聚到一起分享各种工作的心得体会,向年轻的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共同推动学校的教研教学工作,争取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课堂组织、对学生的评价和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她和同事们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2022年邵阳市义务教育优秀作业设计大赛中,她的参赛作品《I can run fast》获得邵阳市第一名,她指导的参赛作品《It’s like an English salad》也获得市第三名的好成绩。2022年她带领的英语组课题遍地开花,其中她主持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获得县一等奖。她参与指导的课题《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被立为邵阳市重点课题。在2019年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比赛中,她利用精美的课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式,获得了绥宁县特等奖、邵阳市一等奖的成绩。2024年,她指导的青年教师陈莉莉在全市小学英语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她带领的英语教研组被绥宁县政府评为“巾帼先进集体”。

有付出就有收获,任教28年来,杨老师所带班级的成绩在同年级中始终名列前茅,所指导的学生在中小学读书活动、征文活动、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奖。工作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她也先后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县教师德师风标兵、县优秀班主任,县德艺双馨教师等。

在教育教学的旅途中,她一路探索,一路创新,用热情点燃知识之火,用智慧引领探索未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教育人生。(杨丽萍  俞顺华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