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开通一个月,日均车流量近10万车次,江门如何接住“泼天流量”?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江门城市潜能,探讨深中通道给江门带来的机遇,7月30日,在深中通道开通满月之际,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主办,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江门市图书馆支持的“深中通道 江门机遇”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在江门市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以及中央、省、市媒体界数十人齐聚江门,共同探讨深中通道与江门机遇的热点话题,为江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深中通道贯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粤交集宣供图
深中通道开通满月
政学媒人士齐聚探讨江门机遇
6月30日,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至江门的车程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江门和深圳进入“1小时经济生活圈”。深中通道开通,将给江门带来哪些机遇?深圳和江门,未来如何携手共赢?这一系列话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7月30日下午,“深中通道 江门机遇”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在江门市图书馆举行。活动邀请到五邑大学专家,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中央、省、市媒体资深人士参加。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江门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刘岸然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深中通道正式开通,打通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动脉,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落实“一点两地”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深中通道开通满月之际,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以媒为“媒”,与各界朋友,一起为江门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江门向来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岭南文化的沃土和新闻传播的富矿。”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高钢华在活动上致辞,他表示,江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位媒体、朋友们的关心与支持,希望通过这场沙龙达到三个目的:立足“大桥经济”机遇讲好江门比较优势,让广大投资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随着交通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江门正成为一方投资兴业的热土;立足高质量发展实践讲好江门改革故事,全面展示江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围绕10张城市文化名片讲好江门文化故事,生产更多爆款、破圈的融媒产品,真正让江门从网红变长红。
专家 建言献策
建设“似深度”高的营商环境引流入江
江门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在沙龙活动上以《深中通道将重构江门城市发展格局》为题作主旨演讲,从深中通道是大湾区“一桥跨三圈”重大交通设施、深中通道对江门意义极其重大、深中通道给江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江门如何“引流入江”“载体接流”“环境驻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生动的阐述。
江门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作主旨演讲。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刘志坚教授说,1999年他来到江门工作,20多年来见证了江门和珠三角城市的巨变,最深刻的体会是“道路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表示,随着年底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与深中通道直接接驳,深中通道实现“一桥跨三圈”,将重构大湾区城市发展格局。
刘志坚教授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对珠江口东西两岸资源要素流动的影响是双向性的。比如说,人口人才资源、高端创新资源、高端服务和消费等会加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抑制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城市群交通条件的普遍优化,促使资源在整个城市群城市之间更自由、低成本流动和更公平竞争,给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因此,江门要利用好“溢出效应”,在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投资环境、城市品质能级、人力资本素质等因素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的经济增长。
深中通道通车后不久,刘志坚教授特地驱车实地感受,并去高速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刘志坚教授表示,为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广州南沙、中山和珠海做了许多谋划,都想“筑坝截流”,在构建“对接深圳、融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江门必须加紧干、努力干,要通过中开、深岑等过境高速“引流入江”,打造优质产业园区实现“载体接流”,建设“似深(深圳)度”高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行“环境驻流”。
主题对话
变 “ 流量 ” 为 “ 留量 ”,江门如何 “ 引流入江 ”?
据交通部门统计,深中通道通车一个月,日均车流量近10万车次,累计车流量达289万车次。
嘉宾共话深中通道与江门机遇。
在主题对话环节,南方都市报江门新闻部主任郭锐川与江门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江门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赵尔威,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柳超球三位嘉宾围绕“深中通道开通后给江门带来哪些机遇”“江门和深圳如何互补共赢”等话题展开探讨。
引流入江,江门做了哪些“功课”?
南 都: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两岸各种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更加方便快捷,江门将如何深度对接东岸资源?加深与深圳等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共赢?
江门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赵尔威。
赵尔威: 首先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织密对接“双通道”交通路网,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快深江、珠肇高铁建设,积极推进广佛江珠城际站城一体化规划研究。完成中江高速改扩建,黄茅海跨海通道按计划合龙,银洲湖高速、江鹤高速改扩建加快建设。优化港区布局规划,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崖门出海航道二期正式通航,三埠港搬迁项目加快施工。推动台山通用机场年内立项,开展江门支线机场选址和必要性论证分析。
第二,加强产业合作。对接深圳新版本的“20+8”产业集群,以“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模式,积极谋划合作。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江门具有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深圳深度合作对接。聚焦深圳的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先进材料领域,积极与深圳开展产业协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我们正加紧研究并制定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行动方案和政策,重点瞄准evtol和工业无人机等整机和关键材料、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与深圳等城市建立常态化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纺织等六大领域产业,共同引进优质产业项目。
第三,打造优质产业平台。重点建设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这是大湾区唯一一个获得省支持的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主平台,获得了省4.9亿元资金支持和1414亩土地建设指标的奖励,正成为珠江口东岸企业项目落户的首选地。我们还在深中通道—中开高速沿线布局6个万亩产业园,谋划推动新会区大泽镇和司前镇、台山市大江镇和水步镇、开平市月山镇和水口镇、鹤山市共和镇和址山镇等毗邻的八镇联动发展,这八个镇区位居中,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目前市政府已印发“八镇联动”实施方案,旨在探索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持续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江门与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在园区选址范围和产业合作方向已经达成共识,目前正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与香港在大广海湾经济区谋划建设港邑产业园。
南 都: 江门是一个文旅资源丰富的城市,深圳是旅游目的地,商旅需求旺盛。深中通道开通,深圳和江门进入“1小时经济生活圈”。江门如何借助深中通道把游客“引流入江”?目前开展了哪些工作?产生了怎样的成效?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柳超球。
柳超球: 我们主要是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文旅招商。在深中通道开通前两个月的4月份,我们局联合新会区政府在深圳举办了“深情有情·幸会新会”2024新会(深圳)文旅招商推介大会,重点推介了文旅综合项目、乡村酒店民宿等33个项目,并与相关旅游行业协会、OTA平台、深圳旅行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吸引深圳的游客来江门。
二是加强交流合作。在深中通道开通前一个月的“5·19中国旅游日”,我们在赤坎华侨古镇举办中国旅游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江门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地市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旅行社等业界代表、新闻媒体共超过300人出席活动,还联合广之旅推出了“江门3.3精彩之旅”线路矩阵。
三是做好活动策划,6月底,我们在深圳机场做了“深圳机场江门宣传周”的活动,把“江门小醒狮闯天下”、快闪、江门优品在深圳机场做了宣传,取得很好的效果。6月30日深中通道开通的当晚,我们联合深圳市文广旅体局和中山市文广旅体局,在深圳前海通过举行音乐节的形式,联合推介深圳、江门和中山三地的文旅资源;另外,我们还跟南方日报社联合推出“由深入江 好吃到镇”——穿越深中通道探寻江门地道美食栏目,让游客跨越深中通道到江门来品尝美食。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我们发现最近来到江门的粤B深圳牌照的车辆增加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深中通道开通的这个月,来江游客环比增长大约50%。
南 都 : 深中通道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预计年内通车,江门借助“双通道”大大缩短了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不少网友认为,与珠海、中山等城市相比,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工业用地充足,将成为“双通道”的最大受益城市,您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刘志坚: 在大湾区城市里,江门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是1999年来到江门,听得比较多的声音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回轮都轮到江门发展了”。我是做经济研究的,在经济学里有个“资源诅咒”理论,指的是一些地区拥有某种数量庞大的不可再生资源,却因为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反而落入工业化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转型难的窘境。这里关键是怎样看待“土地”要素。其实,我们一直认为的“土地”资源丰富是基于江门陆域面积大,且开发强度低,大约11.5%左右的判断得出的,但是从“土地”—“净地”—“熟地”—“产业空间”仍有一定的过程,而企业要的不是“土地”,本质上要的是园区厂房等“产业空间”,江门在高素质“产业空间”的供应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从土地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跨越“资源诅咒”的陷阱。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刘岸然(左)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深调研专家组成员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颁发聘书。
湾区竞速,江门下一步有何“大动作”?
南 都: 江门提出,抢抓“大桥经济”黄金机遇,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广东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请问,今年在深度参与新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江门有何新举措?下一步如何发力?
赵尔威: 近年来,江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江门发挥“中国侨都”优势,深入推进省级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我们也是全国首个在港澳设立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的地级市,便利了港澳居民办理内地高频政务,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推动企业跨境融资信用评级互认,联合香港澳门的企业和服务机构制定了企业信用评级规范,这个业务规范还成为“湾区标准”。上述两项工作均纳入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首批典型案例。在产业协同、特色合作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应急产业)、台山产业园(金属材料)获评为2023年度广东省特色产业园;江门与深圳、香港在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探索园区共建模式,打造面向港澳同胞和世界华侨华人的特色合作平台;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成立了学习深圳经验的办公室,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系统学习深圳的经验、智慧和创新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软硬联通,落实好省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三年行动方案和市工作清单,争取更多江门经验、做法纳入到大湾区第三批典型案例;加快深江、珠肇高铁建设,推动台山通用机场尽早立项、广佛江珠城际调整为近期实施项目,积极争取深江高铁南延线、江门支线机场纳入省有关规划布局,谋划崖门出海航道三期。二是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粤港碳中和科技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一批重大优质项目落户;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枢纽。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推动台山核电3、4号机组尽早核准,推动川岛海上风电等项目尽快建设。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等。
南 都: 《狂飙》带火了江门,如何从“网红”到“长红”,把“流量”变“留量”,江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
柳超球: 江门文旅资源禀赋优越,名列全省前茅。去年以来,文旅工作很卷,我们也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归纳起来就两点,一方面练好内功,另一方面是练好外功。
练好内功方面,我们主要是抓好重大文旅项目的建设和运用以及提升文旅接待水平。赤坎华侨古镇是我们重点的文旅标杆企业,去年1月正式开通运营,这个项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作为侨乡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的一个文旅项目,开业以来游客数量已超过420多万。同时,我们也把酒店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去年定位是“服务品质提升年”,今年是“酒店招商年”。去年以来有一批酒店建成开业,例如皇冠假日酒店、希尔顿花园酒店、西岸酒店等等,这些酒店的开业补齐了文旅方面一些的短板,为把游客能有留下来提供了条件。练好内功,就是做好对游客的服务,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练好外功方面,我们策划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加强网络营销。去年的重点活动丰富多彩,如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江门艺术季、首届江门马拉松赛,还有一些国际的体育赛事,像世界排球锦标赛;最近我们举办了一个击剑俱乐部联赛,有超过3800名选手,一万名家长在江门4天3晚,我们估算了一下,对我们江门的消费拉动大概有4000万元左右;特别今年以来,我们打造“江门3.3精彩之旅”城市品牌,不断制造“出圈”话题,“江门三点三下午茶”“江门小醒狮闯天下(东北、港澳、新疆、深圳)”“机场江门宣传周(广州、深圳)”“江门3.3精彩之旅·墟街有戏”、第四届江门艺术季、“由深入江 好吃到镇”等系列活动,全网曝光量近3亿。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打造“江门3.3精彩之旅”,聚焦发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制造话题,继续扩大江门文旅的品牌影响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继续开展“引客入江”活动,发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大桥经济”发展机遇,做出我们文旅工作应有的贡献。
南 都: 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各城市摩拳擦掌、唯恐落后。您认为,在这场城市赛跑中,江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刘志坚: 江门成立了学习借鉴深圳经验的办公室,这说明了江门未来要重点对接深圳,要傍深圳这个“大款”。怎么对接深圳加深合作?我刚才讲到了“引流入江”“载体接流”“环境驻流”三点。
“引流入江”。江门对外的三条战略通道,北通道是通广佛的沈海高速,南通道是西部沿海高速联通珠海澳门香港,中通道是对接深中通道的中开高速,而江门大道南北走向,把三条战略通道衔接起来。这些就是我们引流入江的重要交通干线,接下来要加快建设好对接这些重大交通干线的“毛细血管”,将发达地区外溢和流动在主通道上的要素资源更快捷地引到江门的经济活力园区和企业中去。
“载体接流”。江门应尽快在新会区的大鳌、睦洲、三江、会城以及江门国家高新区等沿线地区,加快构建对接“大桥经济”的深江合作桥头堡,往西重点打造“八镇联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环境驻流”。要继续优化江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江门营商环境的“似深(深圳)度”或者叫“似深性”和比较竞争力,使东岸外溢的产业要素资源涌进江门、留在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