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东北振兴诸规划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为了呼应东北全面振兴规划、为国家政治工作挖掘文化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数名学生组成“长子记忆”调研队,深入东北工业腹地,走访调研三代工人,探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生成原理。
7月24日一早,“长子记忆”调研队到达沈阳站。沈阳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是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队员们首先前往沈飞航空博览园参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航空工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沈飞航空博览园集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系统介绍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和航空科普知识,博览园外展坪上,摆放着歼5、歼6、歼6Ⅲ等10余架航空工业不同时期研制的战斗机、教练机、运输机等实物真机,全方位的展现了我国战斗机的迭代升级和航空工业发展的脉络。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和罗阳同志先进事迹,对东北航空工业的凿空地位、探索精神和伟大成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在铁西区,队员们参观了由沈阳重型集团下属二金工车间改建的1905文化创意园,曾经锯齿状的屋顶、支撑龙门吊的钢梁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厂房中的小隔间改造成为年轻人投身文化创意的创业基地,其中分布着咖啡厅、酒吧和餐厅,还有各种文艺小店,也会定期举办音乐会与展览等。建筑外墙上用最后一炉铁水浇铸的“铁西”二字和广场上的“持钎人”巨型雕像宣示着沈阳铁西的工业底蕴和振兴变革,城市空间中的工业痕迹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民众的工业情怀与身份归属。
下午,调研队来到沈阳职工之家,参观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馆内重点展示了112位劳动模范和集体的先进事迹,涵盖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艺术家等方方面面的代表性人物。展陈设置在文字、实物展览之外伴有真人表演,这不仅是对过往的工人劳动模范的集体致敬,也致力于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队员们被一个个奉献事迹深深打动,对数代东北工人的奉献精神、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有了更多认识。
紧接着,队员们前往中国工业博物馆。博物馆由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改建而成,保留着浓厚的工业气息。在车床馆与铸造馆,队员们见到了老厂房、旧锅炉、车床的真实原貌,得以更全面生动地认识东北的工业文化、生产场景;也通过参观通史馆、铁西馆,对东北工业的兴衰史有了更系统的认知。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铸造车间内满是斑驳,巨大的冲天炉被架在半空中,冲天炉之上,阳光越过锈迹斑斑的窗框,洒在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上……工博记述着东北工业曾经的辉煌,涌动着不息的工业血脉。
随后参观的奉天工场遗址,也使沈阳工业诞生的历史知识得以具象化地展现。奉天工场始建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原址上建造了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如今新的开发团队按照“挖掘工业历史文化、放大工业遗迹价值”的发展理念,对整个厂区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并对原建筑进行全面加固和修缮,这座老厂区的原貌得以最完整的保留,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长子记忆调研队将认真总结归纳在沈阳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将其应用于后续思想文化宣传、口述史整理、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沈阳有意保存、发扬的工业文化、光荣历史、伟大精神,正使东北老一代工人的集体记忆从“边缘”走向“中心”,队员们将从中发掘促进爱国主义文化建设与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认真听好、备好、讲好一堂东北田野中的思政课,提升青年人才对东北地区的亲切感、认同感,为更多人才选择东北、留在东北、建设东北提供文化动能。(图/文:北京师范大学长子记忆调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