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 健康彝区共享——小凉山彝区探索实践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东方网    2024-08-07 10:17
来源: 东方网
2024-08-07 10: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把中医服务的重点对象更多地放在新进城的群众特别是彝族群众,更要发挥我院彝族同事们的作用,更好地与彝族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更好地体现中医为民的服务理念。峨边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健康小讲堂”正在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讲座,这是该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开展的活动之一。

近年来,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在深入推进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中,以新院区的管理使用为契机,全面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的创建工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按照“235”的思路,在民族团结与医疗服务的相融共进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中医事业繁荣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小凉山彝区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的路子。

依托两个平台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就是要实现促进民族团结与医疗服务相融共进,推动干部职工团结进步、中医医院和谐共荣、中医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满意的目标。

民族团结与医疗服务相融共进的载体是什么?就是“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两个月的集中宣传体验活动,使创建工作与医疗系统的重大业务活动和全县的民族团结进步重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创建工作与医院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在每年的六月或者七月,是医疗系统的重大活动。该院重点宣传中医文化,开展中医服务工作,措施是中医“五进”,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目的是使广大彝汉群众通过中医文化普及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享受中医服务体验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在每年的十月,是该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活动。该院重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措施是“三学三讲”,即“学理论、学历史、学文化,讲变化、讲成果、讲发展”,目的是通过感受民族团结进步,激发医院发展和业务提升的智慧。

医院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宋新阳表示:“有了两个活动月为载体,创建活动就有了抓手。通过两个月的集中宣传体验,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深入干部职工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创同步推进

医院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二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和 “特色专科 建设 ”行动结合起来,作为全年医院的“十大目标”来统筹推进,确保创建工作与医院的重大工作相融共进、相得益彰。

该院自1986年成立以来,硬件基础薄弱制约着医院的提档升级。2023年整体迁建到新院区后,医院面积扩大到40余亩,编制床位150张,业务综合楼、行政医技楼、食堂、预防保健等建筑达到8栋,办公用房、业务用房、辅助用房等共三百余间,在职职工180余人,具备了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条件。通过二甲创建,全方位提升医院的软件水准和硬件设施,大幅提升 医院的功能和服务,推动医院发展再上台阶。

医院整体搬迁前,医院临床科室仅10个,完全无法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整体迁建后,院领导提出了 “特色专科 建设 ”行动,就是用一到两年时间,除新建 医学检验科、临床微生物科、血清学专业等功能科室外,要 新建临床科室 14个,包括儿科、全科诊疗科、内科、老年病专业、临床免疫科、中医科、中医内科专业、耳鼻喉科、皮肤科、中医二级诊疗科、 安宁疗护科、 预防保健科专业、 治未病科(健康体检中心 、儿童康复中心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医院功能的飞跃。

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副院长王峰表示:“三创同步各有侧重,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更好地团结干部职工,凝聚发展信心和力量,增添了二甲和 特色专科建设的动力。”

固化五大活动

如何避免创建工作成为“一阵风”?该院决定将每年的“学雷锋”、护士节、端午节、彝历新年等五大活动,作为每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主打活动,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

“学雷锋”活动主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医院组建“佳依”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中体验民族团结进步。护士节集中

展示医院护士的良好风采,集中表扬优秀护士和科室,通过先进的典型示范,带动干部职工奋勇前进。

端午节主要开展“彝动书吧”读好书活动,结合开展包粽子等传统习俗,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医护人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彝历新年主要学习优秀彝族文化,推动小凉山彝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彝汉文化交流,推动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

“中医医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是件好事,住院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们给我们宣传过。彝汉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医生和护士们对病人很好,很关心,我的病也好得快。中医院的老师瓦几瓦的,很好。”参观完医院“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随机采访了一名刚出院的患者,他用一口彝腔表达了患者的心声。(李庆庆 李川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