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人们的健康问题,持续完善社会健康体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时代进步的重任,却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质量健康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建议: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重点研究大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问题的现状;重点分析大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重点梳理大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问题的疏解机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育部党组会同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致力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这些措施充分彰显了政府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关切,也反映了身心健康在社会进步中的不可或缺作用。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尤其对于课程难度相对较大的理工专业学生,如何有效调整其状态、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新时代理工专业本科生健康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新健康意识形态的矛盾凸显。近年来,一种名为“朋克养生”的新潮流在大学生中盛行,这一潮流将传统的养生理念与朋克式的个性特征融合在一起。学生以不拘一格的生活作息为标志,频繁熬夜甚至通宵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深知这种行为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积极探索各种养生方法,试图减轻熬夜带来的后果。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养生知识,部分学生的养生措施并未如愿起效,反而带来了不良的健康后果。目前,理工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频繁熬夜的现象,这一现象遍布全国,主要原因包括课程压力、社交活动以及娱乐消遣的需求。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熬夜经历,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影响其学业表现。尽管大学生群体对健康养生的重视日益增加,但实际行动中无法避免每日熬夜的现象,这与他们对健康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内外矛盾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高校公共体育设施亟须完善。在当今理工专业本科生中,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既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也作为有效应对多种压力的手段。据调查显示,超过53.93%的学生选择健身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和缓解压力。然而,尽管学生的健身意识和意愿不断提高,体育设施资源的供给却显著滞后。特别是学校健身设施的短缺情况日益严重,超过70%的学生认为设备的损坏或缺失是导致他们无法进行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不足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学生心理压力来源趋于多元化,疏解途径单一化。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时代出现了新的哲学命题,理工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自然不同往日,尽管看似面临更多选择,但体感的压力与疲惫难以摆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理工专业本科生主要面临的压力来源包括学业、就业前景、家庭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恋爱心理等多个方面。据调查显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进一步研究表明,绩点排名和朋辈竞争是学业压力的主要根源,这与近年来的内卷等内部竞争激烈化现象息息相关;而人际关系压力的加剧可能与理工专业性别比例失衡等结构性因素密不可分;就业前景压力则可能与当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化紧密相关。这些发现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学生疏解压力的途径集中于打游戏、刷短视频等非健康的泛娱乐化方式,并不能正向推动其减轻心理负担,反而加重其焦虑情绪,因此针对心理压力的有效疏解机制有待创新与推广。
二、促进理工专业本科生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构建全维健康政策框架。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是政策支持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包括增加场地投入、丰富课程内容、引入多样化运动项目,并为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二是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打造高效的健康监测平台,即时采集大学生的运动和饮食数据,为其量身定制健康方案和科学建议,助力提升个体的身体健康水平。三是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开发适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干预系统,助力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完善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体系。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体育设施建设。高校需要建设高质量体育教学体系,从课程时长、课程选择和课程设计多方面入手,积极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并配备专业体育师资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兴趣需求。同时,高校应注重校内体育、健身场馆的设计与布局,构建健全的器材设备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出舒适、安全的运动环境,以满足教学与锻炼的双重需求。通过采取合理开放体育场馆,在课余与节假日期间采取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学生开放,并提升场馆管理服务,配备专业指导人员,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二是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重视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的高压环境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结合政策引导,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将心理健康融入学生高质量发展工作之中。同时,高校需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引进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相关人才,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并通过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三是引领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多方支持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高校应引入学生家庭、社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等多方主体介入学生高质量发展工作,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新格局。
(三)家庭重构身心健康教育观。一是学生家长应设立适当界限,做好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家长应做到“不越界”“不控制”,参与式陪伴孩子的成长,做好倾听者、引导者、鼓励者,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探索自我、发展自我。二是注重开展困境教育,培育其抗逆力。家长应开展“困境”教育,告诉孩子可能遇到的成长性危机,如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学业压力、就业挤压等,提升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其抗逆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三是鼓励孩子正向社交,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孩子得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挖掘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四)学生争当全面健康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树立正确健康意识形态,提升身体素质。大学生应将健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规律作息等多措并举提升自身身体素质,避免“无效养生”和“无效锻炼”。二是学会情绪管理,增强心理韧性。大学生先要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学会自我悦纳,在发现自身优点的同时接纳自身不足。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正确处理不良情绪,理性思考解决方案,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学生应注重增强心理韧性,在困境中汲取积极成长的心之力,提升自我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三是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有担当的高质量人才。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学知识、勤实践、享感悟,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实现身体、心理、精神高质量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无限的青春力量。
(经明萱 赵瑞彤 姚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