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以文塑旅双向赋能,构建民族团结“三交”新格局

来源:东方网    2024-08-07 16:01
来源: 东方网
2024-08-07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八十多年前,李庄人以一封“十六字电文”发出邀请,一众学术机构和大师、学者来到李庄“不废研求”“安居求志”。在此期间,凌纯声带队四次入川康对彝族、苗族、羌族、麽些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开展民族考察,“东巴文化之父”李霖灿在李庄完成两部传世之作——《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和《麽些标音文字字典》。一群耕耘中华文化的大师学者,让浸润着民族团结的“中国·李庄”再次享誉归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是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大师学者第二故乡,被誉为“中国文化折射点、民族精神涵养地”。近年来,李庄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深厚文化抗战资源禀赋,持续增强文化统战的渗透力,凝聚文旅赋能的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力。先后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被命名为“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等。 

▲李庄古镇全貌

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

一是以红色文化增强政治认同。立足红色资源禀赋,串联李庄抗战文化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等打造统一战线“实景课堂”,每月以大师学者足迹、“十六字电文”等为主题切入,面向游客讲述党的故事、文化抗战故事。通过互访交流、教育实践等加强与内迁李庄的学术机构的联系,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互鉴交融。

二是以非遗文化增强思想认同。充分发挥李庄草龙等非遗文化代表凝聚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独特作用,发展壮大草龙表演队、草龙培训课堂、民间艺术协会等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汇演、草龙舞大赛等文化活动,推动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非遗”火起来、旅游“热”起来,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

▲李庄草龙舞被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以群众文化增强情感认同。聚焦群众文化需求导向,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一月一主题文化活动,组织白肉文化节、文化能人比拼、解说员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李庄人讲李庄故事”“李庄春晚”活动,讲好李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激发旅游带动效应,系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纽带

一是强化对台交流。成功举办“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台湾巫登益美术馆特色展陈项目落地李庄。举办海峡两岸中秋音乐会,承接华裔青少年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来李考察调研,让李庄基因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感纽带,促使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举办“三江映明月 天涯共此时”海峡两岸中秋音乐晚会

二是丰富活动形式。持续开展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学奖”颁奖、环四川公路自行车联赛等品牌活动,推出一苇渡江、露营音乐会、汉服巡游、民俗舞蹈、画舫夜游等演艺活动,以“千年文化传承积淀”“民族学脉薪火相传”文化脉络为主线,推出中国民居展李庄展览、“中国建造”展览等展览活动,增强群众和游客共同感悟中华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华裔青少年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走进翠屏区李庄镇

三是拓展消费空间。聚焦“一院落一特色体验”新消费场景,活化利用胡家大院、李济宅等推出“展陈+酒店”“展陈+餐饮”复合型业态。将古镇文化展陈、营造体验与乡村农事体验、野生动物科普等资源整合,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研学全课程。联动古镇与高桥、安石、童梦田园等旅游业态,不断提升各族游客旅游体验感。围绕“一花、二黄、三白”为代表的美食资源,打造以饮食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让“美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载体。

扩大宣传传播效能,释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活力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深化与成都等城市互联互通,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宣介,将李庄元素和“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理念有效融入,常态化在张家祠布展《从李庄出发,行走大后方1941-1946》的川康民族考察展等,将平台效应转化为旅游流量。

▲李庄镇张家祠

二是融入文化元素。借助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对外平台+网红达人相结合模式,编撰旅游景点背后民族团结小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融入导游讲解、旅游服务,全方位开展打卡、潮玩、体验等个性推广,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旅游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三是开展特色活动。瞄准渝昆高铁通车后的“一小时圈”游客群,主动与重庆、云南等外地旅行机构对接,挖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元素,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在李庄”特色展,聚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级版。(翠屏区委统战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