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上的绿色使命: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人才培养记事

来源:东方网    2024-08-08 13:11
来源: 东方网
2024-08-08 13: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万物在温暖的阳光下苏醒。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农业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并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双一流”学科,于2020年成立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校级研究机构。这里聚集了一群追梦人,致力于用学科交叉的思维,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image.png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召开课题组会议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可教授始终坚信:“农业强国之路,源于泽被乡土,根植于绿色沃野。”他认为,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更是文化传承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在何可教授的倡导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师生们积极探索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径,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一、树立理想信念,筑梦绿色心田

思政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内在品质的培养和理想信念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以“经世济民,安农兴邦”为愿景使命,鼓励成员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同时,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提倡以“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为行为准则,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要求,坚守内心的绿色心田。

image.png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王安邦参加全国青马班开班式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堂上,还是本科生的王安邦就开始思考: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宏大蓝图中,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能用自己的所学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激发了他探索未知和积极实践的热忱。

当王安邦踏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大门后,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答案。在这里,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优秀成绩,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曾担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书记,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入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班首期全球治理人才专项。

如果说理想信念是引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成员前行的灯塔,那么志愿服务则是实现梦想、奉献社会的实践场。无论是在在广袤的农村田野还是在繁忙的城市社区,志愿服务都能为他人带来正能量,同时也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王安邦曾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金种子”课程讲师,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们讲授《名家选读——苏轼》,不仅带领他们领略诗作背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故事,更鼓励他们学习苏轼那种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相信,通过文学的力量,可以塑造出更加坚韧、宽广的人格,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勇敢前行。

吴昊和王珂,两位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硕士生,同样在何可教授的鼓励下,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吴昊,响应“本禹志愿服务队”精神,加入支教队伍,担任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分队队长,获评贵州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王珂,作为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队长,她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中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未成年人提供课后辅导和心理健康支持。

二、潜心科学研究,探索知识原野

科学研究是一场长跑,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断的自我超越。在这条道路上,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长的机会。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每当新成员因为论文被退回而感到沮丧时,何可教授总是以自己的经历来鼓舞他们:他的第一次论文“退修”发生在第六篇论文上,而第一次“发表”则是在第七篇。

在深夜的办公室,博士生李凡略的身影略显孤独但坚定。窗外的星光与室内的灯光交织,伴随着他翻阅文献的沙沙声和敲击键盘的节奏。尽管投稿的过程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却从未放弃。每当挫折感袭来,他就会想起导师的鼓励:“无论科研还是学习,都应尽心尽力对待。倘若成功,无需过于欣喜,因为理所当然;倘若失败,不必过于悲伤,因为已尽人事”,何可教授的这句话让他在学术探索的旅途中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师生们的科学研究旅程。2022年,李凡略、汪昊、明若愚参与的研究成果《A low-carbon future for China’s tech industry》在《Science》的“学术快报”栏目发表。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信息通讯产业在低碳转型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3年,李凡略参与的成果《聚“碳”成“能”:碳交易政策如何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在《管理世界》的“农业·农村·农民”栏目发表。这一成果探讨了碳交易政策在缓解农村能源贫困方面的潜力和机制,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同年,曾杨梅专著《环境规制、社会规范与畜禽规模养殖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image.png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

2024年,朱润参与的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一成果分析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同年,李凡略申报的课题《中国农村能源不平等:理论机理、实证评估与优化策略》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这是华中农业大学首次获此荣誉的学者,也是当年湖北省所有入选者中唯一的学生。程琳琳的专著《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机理与实证》也即将出版。

三、开展社会实践,传承耕读文化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这句古训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成员们心中逐渐发芽,成为他们行动的座右铭。他们深知,知识的积累是行动的起点,而真正的智慧则源自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自我反思与提升。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成员们,如同田野中的探索者,他们的脚步穿梭在阡陌之间,与农民朋友肩并肩,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辛劳与汗水。在何可教授的带领下,曾杨梅、程琳琳、李凡略、王安邦、汪昊、明若愚、朱润、罗斯炫、刘颖、吴俊臻等,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聚成一篇篇研究报告。

image.png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开展农村调研

正是这种对知行合一的追求,激发了博士生明若愚的创新创业精神。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在这些平台上,明若愚凭借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协作能力,荣获多项省级金奖。他还被评为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富川英才计划。

明若愚的身影还活跃在各类培训和活动中,他应邀在湖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黄石市人才周活动闭幕式作主旨报告,担任武昌首义学院市场营销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企业导师。刘俊辰同样将自己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他深度参与开发的农业经理人技能等级评价考核软件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image.png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明若愚作主旨分享

田野上,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成员们,正以他们对“三农”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他们的步伐坚定,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共同书写着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