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展文化新韵:南工大学子“三下乡”实践,感受张謇精神的时代回响

来源:东方网    2024-08-09 08:58
来源: 东方网
2024-08-09 08: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暑假,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组成的“文脉传承·乡韵振兴” 中华文化传承团来到了张謇先生的故乡——南通市,实地参观了群英馆、张謇故居等地,深刻体会以张謇先生为代表的历史伟人们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精神、“尺寸行之”的教育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位于濠河之畔的南通群英馆。这座集古代、近代、当代展示区于一体的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南通历代英才的卓越成就和高尚情操。场馆内陈列着近代南通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的简介,涵盖了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大量珍贵古物和图片,团队成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开启民智的伟大业绩。同时也了解到其他先贤如白雅雨等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革命事迹,这些事迹共同构成了南通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仔细阅读这些先辈们的资料,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他们为南通乃至中国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群英馆内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们会以前辈的伟大精神为激励,不断向前!”团队成员万雨娇说。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了位于海门市长乐镇的张謇纪念馆。步入张謇纪念馆,一股庄重而又不失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张謇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手稿以及他创办实业、兴办教育的珍贵照片和实物。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张謇先生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兴办纱厂、盐垦公司;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倾尽心血兴办学校,培养大量人才,推动南通乃至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纷纷变成“文化宣传主播”,与海外友人连线,带领他们一起参观名人场馆,多语言讲解伟人事迹,宣传中国的名人文化,弘扬先辈精神。外国友人Nicole手写感言表示:“感谢中国青年的多语种直播,让我们也能参观张謇纪念馆并更生动地了解这位中国名人的生平事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发展至今离不开这些历史伟人的影响。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文化大国的伟大。”

为团队 成员 在张謇纪念馆与海外友人直播连线

这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多语种文化打卡、文化宣讲等系列活动让中华文化精髓以更加鲜活、多元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文化宣传团的成员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张謇先生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再创佳绩。“我们相信,每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都需要创新思维和开放姿态。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可能,让中华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团队成员何佳静说。

未来,团队将依托校院师资力量和专业资源,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核,用多语种为手段,继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故事!

(何佳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