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走向全球:揭秘梅的千年传播路径

来源: 东方网
2024-08-13 11: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花朵,更是根植在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

几千年来,梅花深受国人喜爱,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画,其数量之多,让其他植物黯然失色。诸如“望梅止渴”、“青梅煮酒”等脍炙人口的典故,更是生动地展现了梅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婀娜芳姿型独特,霜天挺立越千年” 实际上,梅花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1962年上海崧泽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野生梅果核碎;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铜鼎中发现了距今3200年的梅核;1979年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余年的梅核……众多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野生梅就已经被人类所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梅树逐渐从野生状态被驯化,演变为观赏用的花梅和食用果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揭示了梅被用作食品的古老用途,还证明了梅树悠久的栽培历史,更印证了梅的起源地就在中国!

梅的分布十分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园艺、植物学界的不断努力,有关我国现有野生梅的分布状况获得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认识,其具体范围为:西起西藏通麦,向东北延至四川松潘、广元,向东至湖北北部、陕西南部以及湖北东部罗田、安徽黄山、江苏宜兴、浙江昌化,最终通过四明山等地到达海岸。从西藏通麦开始,向东南延至云南德钦、泸水、临沧,向东延至越南、老挝北部,而东延至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由海岸线闭合成一个分布圈。

据学界考察,云南仍多大片野梅,品种多样,最具遗传多样性,且生长着树龄最长的古树梅。如在宁蒗县永宁镇扎美寺北山脚下,还屹立着云南仅存的三株“古代古梅”中树龄最大的梅树,被称为中国“梅树之王”,树龄约740年;在云南洱源,有一棵树龄超过500年的古树梅,树高约7一8米,树冠约10多米,现在每年还可以收获品质优良的几百公斤梅子,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食用价值,还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目前全国尚存的古树梅中,云南的古树梅,分布广泛、数量繁多,树龄悠长,品质上乘,生长势头旺盛,是中国乃至全球之最。因此,云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古梅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梅花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除我国外,日本、越南也盛产梅。东汉末年崔骃《七依》记载 “鹾以大夏之盐,酢以越裳之梅。”越裳位于今越南河内以南,当时用大夏之盐、越裳之梅两种远方名产调料烹调食物,成为当地特色美食的重要原料。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代时,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去了梅树。在日本,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青梅节来庆祝。

随着以梅为原料的各种加工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创新,青梅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可以说,梅已经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欣赏的文化符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