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夜校故事,解锁教育新视角

来源: 东方网
2024-08-14 09: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多变,2024年3月,《“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发布,“夜校”这一具有较强年代感的学习方式被激活并焕发新生机,满足了大众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体现了城市文化服务与社区教育创新的进展。

近日,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星光夜行”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贵州、广西、江苏5所夜校,旨在深入了解各地区夜校发展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许奕 供图

聚焦学员发展需求,打造互助学习生态

“做夜校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像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之间是以朋友相称,更多的是一种分享,而不是教育。”贵阳中爱市民艺术夜校主理人肖老师认为,在夜校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转变成了以朋友相称,教学课堂转变成了分享知识的平台,这样的创新教学理念能为夜校课堂营造更轻松活跃的互动氛围,建立互动性更高的学习生态。

在贵州开放大学,团队成员又收获了该夜校创新课程设计——特色亲子课程。负责人刘老师表示:“我们目前开的有亲子瑜伽,接下来我们想开的有亲子绘本、亲子书法、亲子烘焙等。”这一创新授课模式有效解决了部分家长因孩子无人照顾而无法参加夜校的难题,能够有效加强家庭情感交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课程形式的创新,这两所夜校都以学员需求为核心,紧跟社会动态。通过定期收集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互助学习生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夜校主理人、与夜校负责人合影。唐诗雨 供图

寓教于乐打造学习交流平台,传承创新并举助力文化传播

柳州云水琴社的夜校课程则专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音乐教学为纽带,覆盖了吉他、尤克里里、古筝等多种乐器,进而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举办文化沙龙等活动,夜校巧妙地将传统节日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端午节的手作香囊、漆扇制作等,让学员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柳州星夜学堂夜校注重关注学员群体特征,该校致力于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娱乐活动,不仅促进了学员间的相互了解和社交互动,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充实自我的空间。旨在为更多寻求成长与交流机会的学员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与娱乐平台。

这两所夜校各具特色,共同为当地青年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促进交流与成长的平台。它们不仅帮助年轻人在学业、事业添砖加瓦,更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夜校主理人。高倩雪 供图

关注终身教育政策,契合地方发展需求,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苏州科技大学夜校负责人张老师表示,该校夜校课程的开设,是响应国家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号召,同时也是基于苏州本地实际情况和年轻群众的实际需求,以及借鉴兄弟学校和社会机构已有经验的结果。不仅满足了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体现了高校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通过本次参观走访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夜校教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深刻感受到夜校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星光夜行”调研实践团“自制夜校微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未来,期待更多夜校能够不断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贡献更多力量!(蔺诗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