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商制度与监管标准研究报告发布,我店平台积极响应学习,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来源:东方网    2024-08-14 11:05
来源: 东方网
2024-08-14 11: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数商制度与监管标准研究》。我店平台迅速行动,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和贯彻该报告的核心精神与指导原则,致力于在“数商模型”的应用与发展中遵循并优化相关标准,推动平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数商的定义:

数商从经营主体定义是数字经销商,从数字身份角度是数据提供商,从经营模式定义是共同参与,共享红利的数字商业模型。“数商”从业者就是做了商品流通环节中总代理、批发、零售商的事,分享了总代理、批发商、零售商的这部分价值。

“数商”模型的绿色消费积分应用

绿色消费积分本质上是企业给予消费者的一种反应贡献值的记录凭证。在“数商模型”中,数字零售商,数字批发商和数字代理商在完成商品的销售后,即可获得相应额度的绿色消费积分,并进入到“数商”的绿色消费积分账户中进行累计。消费者不仅可以获得商品流通中的消费积分,同时还可以享有企业未来成长带来的优惠权益。

我店平台诞生于国家经济大背景之下,并深受国家政策的启迪。作为“打造本地生活+绿色消费”的新锐平台,我店平台在应用“数商”模型的过程中,矢志不渝地推动着绿色消费积分行业的合规体系向更加健全的方向迈进,它把会员的每次刚需消费和联盟商家的每个订单都做精准记账获得积分,然后通过AI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数据分析来奖励抵用券,让平台和会员共同成长,让平台为商家带来资源的同时降本增收。

在“数商”模型中,通过引入绿色消费积分制度,为每个数商打开了更多的获益渠道,让更多“数商”能够获得成长与获益。

数商模型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1)“数商”发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我店平台充分利用“数商模型”,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为就业问题做出了贡献。

截至2024年7月,我店平台已经入驻的活跃商家近34515家,活跃商户在获得我店平台的赋能补贴后,生意红火营收稳定,按照一个商家解决2个就业人口计算,全国新增稳定收入的就业人口约70000人,我店平台含全国各地商务人员在内的员工人数已达15000人,该部分商务人员都拥有稳定的中高收入。其中,我店平台直接录用与间接拉动的上述就业人群中有45%左右属于下岗再就业人群,有15%左右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群,有2-3%属于退转军人,包含部分拥有二级伤残的就业人员。

(2)“数商”发展可以解决企业销售难问题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各环节。

我店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AI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数据分析,深入挖掘“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背景下的消费重点,切实考虑商家-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优化供应链数据,消耗商品库存,搭建“互信、共享、共赢、共生”网络生态圈,解决了联盟商家的销售难题。

(3)“数商”发展有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迭代,数字经济在我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数商模型”的深入实施,我店平台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不仅吸引了众多优质商家入驻,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循环。这一过程中,我们有效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4)“数商”发展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数商”模型在使传统消费“稳步向前”,新型消费“跑步入场”,共同激发潜能,拉动内需。

数字技术在我店平台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交易流程,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通过智能匹配、自动化处理与数据分析等手段,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加速了市场的流通速度,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空前扩大。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商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以吸引和留住顾客。

(5)“数商”助力共同富裕战略落地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在核心内涵和发展路径上高度契合。

在此背景下,我店平台敏锐洞察市场趋势,组成了异业联盟,并积极践行绿色消费积分模式,为每个合作商家打开了更多的获益渠道,助力更多“数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我国在算力、算法、数据量和人才等方面的不断充实,“数商”模型将成长为领先的数字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创新企业,“数商”商业模型将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重要工具,数商模型是实现共同富裕模式的路径探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