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长廊,传承优秀文化

来源: 东方网
2024-08-15 11: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如何把发生在职业学校学生身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进而发扬光大。”是摆在每一所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将中华民族传统诗词文化和上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块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建成别具职教特色的文化长廊,把二维码、网络巧妙地融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网络再现”的现代化文化传播模式,在全体师生中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热潮,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遴选适合中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

学校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传统技艺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出发,遴选出上党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诗词文化两个主题内容进行加工,集中展示。

(1)上党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上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如:潞安大鼓、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

b.表演艺术;如耍牙、西火干板秧歌、上党八音会

c.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八义红绿彩、南宋剪纸、大唐秀坊、云霖地毯、鲍村制鼓技艺、东和小眼砂锅等

(2)中华民族诗词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诗词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从浩瀚的传统诗词中选择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代表性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生动展现,才能激发起中职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才能激发起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感,也才能激发起他们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努力学习文化、锻炼技能的责任心。

文化长廊内容的筛选

(1)上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筛选

为让当地(主要指上党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上党区职业高中与区文化馆合作,汇集、遴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情况,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力求生动再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激发起师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产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力,进而转变为自觉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积极培育新时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经过精心筛选,并根据文化长廊的实际,学校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8个项目作为展示内容。

(2)中华民族优秀诗词筛选

中华诗词文化主要以国民耳熟能详的著名诗(词)人的最著名的诗(词)句为引领,运用二维码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将每位著名诗(词)人的诗词通过网络方式展现给大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为此,我们选择了李白、杜甫、苏轼、朱熹、王维等 15 个名贯古今的著名诗(词)人的人生简历、奋斗历程、不少于 20 首的主要诗(词)作为展示内容。

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音频结合,展示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传承热情我校文化长廊以对联、诗词、传统手工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形成文化氛围、创设特色校园”为宗旨,依托图片、文字、二维码等多种艺术科技方式,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力求做到“文字会说话、景观可育人”,建成独具职教特色的的校园文化长廊。

首先是确立文化长廊的主题。我们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东文化长廊以“文”、“艺”为主题,两侧以“崇文”、“馨艺”为匾额,配以两幅对联:彰文化瑰宝 续民族根魂;非遗千古传 艺泽

天地间。西文化长廊以“咏竹”为主题,三处出口以“竹韵”(南)、“竹行”(西)、“竹音”(东)为匾额,配以三幅对联:入土先有节 凌云仍虚心 宋·徐庭筠 《咏竹》(西);数茎幽玉色 晓夕翠烟分 唐·杜 牧 《题刘秀才新竹》(东);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 (南)。充分展示竹之精神,启发学生学习竹之品质高节、虚心精神。

其次是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多角度、多方式、多渠道传递文化信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展示了学校的人文关怀,既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巩固文化知识,又能够作为新的媒介体现校园文化。

文化长廊内容形式多样,既有朗朗上口的对联,也有李白、范仲淹、陶渊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知名诗人的代表诗句,还有潞安大鼓、八义红绿彩、荫城铁艺、上党梆子、铁府陈醋等上党地区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教职员工与学生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相关信息,真正做到了文化宣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音频结合,及时有效。(长治市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校    张旭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