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科技兴农,海洋筑梦

来源:东方网    2024-08-15 10:48
来源: 东方网
2024-08-15 10: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会探寻“海上粮仓”绘就新质未来”实践队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大食物观”为引领,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探索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道,为海洋牧场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稻渔共生,智慧农业新探索

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建瓯稻渔科技小院,这里稻香四溢,鱼跃田间,展现了生态农业的和谐共生之美。在店村村下派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校外研究生指导老师练进旺的带领下,实践队实地察看了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情况,亲身体验了智慧农业带来的高效与便捷,并对稻渔综合生态种养产量、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深刻理解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现代农业理念。截至目前,稻渔种养模式的示范点已扩展至迪口镇的6个行政村,惠及300多家农户,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图为实践队深入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基地调研)

(图为实践队参访建瓯稻渔科技小院)

乡村振兴路,科技赋能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实践队前往顺昌县良坊村,调研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实地走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队在良坊村开展实地调研)

深蓝探秘,大黄鱼养殖的科技密码

在宁德大黄鱼科技小院,队员们实地参观了海上大黄鱼养殖区,聆听了科技小院负责人讲解宁德大黄鱼养殖发展历程、大黄鱼品种选育改良、爆发性疾病防控及大黄鱼智能化养殖技术。这一站不仅让队员们对海洋渔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图为实践队参观宁德大黄鱼科技小院)

(图为实践队参观育苗场)

蓝色经济引擎,水产企业的科技转型之路

实践队一行紧接着访问了平潭天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川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创新实践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深入海上吊样区、查看鲍鱼网箱养殖的饲喂情况、参观自动化养殖设备、了解冷链物流体系及市场拓展策略,实践队队员对于当地渔业数字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切实体会到科技在提升渔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深入鲍鱼海上吊样区进行参观学习)

海洋牧场,未来渔业的新蓝图

实践队在莆田市南日岛上圆满收官。在南日鲍科技小院,队员们不仅学习到了我校科技小院师生在此进行的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基因编辑等鲍鱼养殖的先进技术,还参与了海洋牧场规划方案的讨论,共同探讨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路径。

(图为科技小院责任专家、实践队指导老师狄桂兰介绍鲍鱼育种状态)

海洋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百折不挠等精神特质,是千百年来八闽儿女经略海洋的智慧成果。在鲍鱼博物馆内,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振东向实践队队员科普鲍鱼的品种、地域分布、非遗美食等,馆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1000多件鲍鱼壳标本让人目不暇接,形成特有的渔文化服务,为当地海洋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会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大食物观,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增强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表示,将把所学所得带回校园,继续深入研究,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陈月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