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乡见未来实践队赴江西萍乡进行暑期实践
7月8日,武汉东湖学院“乡见未来”实践队来到江西省萍乡市,以“凝聚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探秘华源红剪韵
活动伊始,实践队来到了华源村红色剪纸馆,这是一座展示萍乡红色文化的殿堂。队员们参观了剪纸馆内的各种红色主题剪纸作品,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和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剪纸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将红色故事、英雄人物和乡村风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我国乡村的繁荣发展。实践队深入了解了红色剪纸的历史渊源、工艺技艺和未来发展规划,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华源村的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践队在华源村举办了红色剪纸的展示和宣讲活动,吸引了当地村民和游客的参与,并为当地的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色剪纸馆参观、学习。
傩庙寻源,匠心传承
石洞口村是一个地处深山的小村庄,这里是傩面具的发源地之一。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道具,而石洞口村的傩面具更是具有独特的工艺和历史价值。实践队走访了当地的傩庙,了解了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和祭祀仪式,深入挖掘了傩面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希望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石洞口村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在与傩面具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肖亦萍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领略了傩面具制作的艺术之美,更感悟到了傩文化的深厚底蕴。肖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向队员们揭示了传承傩文化的种种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守艺人。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编制江口梦,竹艺萍乡情
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还来到了江口村,跟随手工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三石的脚步,了解了我国传统竹编技艺的发展历程。张三石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竹编工艺的流程,并亲自示范了竹编技巧。队员们亲自动手,体验了竹编的魅力,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精神。
实践队员在江口村调研
感受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实践队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他们决心将此行的所学所感带回校园,呼唤更多青年学子关注乡村文化,携手共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推动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也激发了当地村民和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乡村自豪感。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实践队希望能够为当地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同时,实践队也将在未来继续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以推动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宣讲团现场
?武汉东湖学院乡见未来实践队
文:宋婉玉 向甜甜 图:丰一凡 王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