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四川师范大学“鱼”你一“稻”建青乡创新项目实践队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东方网    2024-08-20 11:16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0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7月20日至24日,四川师范大学 “鱼”你一“稻”建青乡创新项目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篇章一:印象龙现村,中国田鱼乡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业传统,有效提升了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截至今年6月,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超5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已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之下,青田县这一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7月21日上午,实践队深入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开展“稻鱼共生”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农文旅研学路线及课程设计活动。

实践队首先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吴立群。交谈中队员们认识到要保护和传承好稻鱼共生系统,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尤为重要。龙现村希望更多的青年能留在龙现村、扎根龙现村,助力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随后,实践队迈上田间路,深入群众,进行采访,了解了鱼苗孵化、田鱼干制作等专业知识,实地参观了田鱼干作坊,深切感受到当地发展历程,侨乡特色和乡土情怀,对稻鱼共生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实践队用自主设计的宣传册宣传农文旅研学路线、课程设计的想法与实施计划,咨询了当地群众对鱼稻共生研学课程和路线设计的看法和建议,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灵感。

为更深入了解稻鱼共生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技术细节,实践队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建议下,深入走进稻鱼共生核心区,追寻稻香渔味。

篇章二:融合农文旅,打造研学游

7月23日上午,实践队参观了青田稻鱼共生博物馆,观看了当地为小朋友打造的特色稻鱼动画片《青田小田鱼》,为研学课程设计及宣传提供新思路。

为了解课程制作需求,实践队采访了博物馆馆长周晓访,周馆长就实践队的课程设计,国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随后实践队又采访了方山乡团委书记洪宇利,就方山乡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方向进行探讨。

实践队伍以试验田和博物馆为基础,结合师范专业特点与稻鱼共生技术特色分别打造了《农遗文化节庆与民俗风情》《稻鱼共生田的实地观察与体验》《国际鱼稻文化研学交流》三大类实践与理论课程。传知识,授原理,助力宣传当地农遗文化。

队员在田间授课

队长在博物馆授课

篇章三: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7月24日中午,与村民告别后,队长李思宇组织召开了简短的总结会,就实践的具体感悟和经验与队员们进行了探讨。

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以务实之心,踏实前行;以初心之笔,谱写篇章;以实践之石,历练成长。坚信在我辈青年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研学课程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广,稻鱼共生系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画卷将更加多彩。

(文字:张玉恒 黄李凤 李思宇 李玉晗 图片:简梦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