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研展现宣纸制造业创新与传承的双轮驱动
2024年7月3日至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文化传承小分队”满怀激情与期待,深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探索调研活动,亲身实地感受中国智慧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以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为优秀中华文化注入崭新活力。
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7月,我们“文化传承小分队”来到安徽宣城市泾县的宣纸文化园进行暑假实践,实地感受中国智慧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安徽泾县、宣城等宣纸主要产地,并在现场向工人师傅了解宣纸的各项数据以及制作细节。
中国宣纸文化园项目,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负责实施。项目共有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书画长廊(含书画家工作室)、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江南民俗园八部分组成。
我们先是去了中国宣纸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文房四宝的介绍:宣纸,宣笔,徽墨,宣砚文房四宝,秀绝天下。接着,我们随着宣纸的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了宣纸博物馆,我们知道了宣纸的神奇之处: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同时,其制作的感官指标要求严:,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应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应整齐洁净,纸面不许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影响使用的瑕疵。同批产品色调应一致,亮度差不得大于正负3%。
(晾晒后的青檀皮和燎皮)
接着,我们去到了宣纸古作坊,实地观察师傅们如何制造宣纸。
首先是选料,、对青檀皮料的加工又包含6个小程序,以及对燎草加工的15个小程序,接着就是制浆,然后配料,最后制纸。在现场,我们发现制作宣纸的竹席编织十分精巧,是制作宣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对纸浆的舀取通常需要许多工人,一浸一抬,一晃一撕,一张做工精巧的宣纸就制成了。接下来就是对宣纸的晾晒和风干,进一步就是对宣纸的裁剪,用特制的大剪刀对其裁剪,一张张大小一致,雪白的宣纸就在这么多神奇的工序下诞生。
(裁纸)
(捞纸)
参观过后,我们对泾县这个宣纸的摇篮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让其这么适合宣纸的制造呢,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我们知道: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同时,光有地理环境适宜远远不够,还有历史的传承: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宣纸的生产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泾县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宣纸和书画纸生产企业,获得宣纸生产资质的15家,年产宣纸约800吨左右。
此次参观主要是对于传统制法的传承,要想中华传统工艺经久不衰,还需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现代科技的运用使温度和湿度得到更紧密的控制,能显著提高宣纸的品质稳定性。以及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在宣纸原料种植、生产流程监控上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原料的可追溯性,增强了消费者信心。最后,还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全世界人民共住一个地球村的前提下,将中华传统技艺流传下来。
最后,在各队员解散回到家中之后,大家积极进行问卷调查,短视频传播等方式进行了宣纸文化的宣传,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发扬,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调研建议宣纸制造业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将更多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工艺,同时,加强宣纸文化的国际推广,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宣纸,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艺术载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故事。调研报告为宣纸制造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期待这一行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裴洲通、欧阳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