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4日起至8月25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滨海支队的暑期实践活动在绍兴滨海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支由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驻扎在鲁迅外婆家的故乡——安桥头村,开展了为期22天的调研与实践,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实践支队分为四个专业组别:学术组负责调研并提炼乡村振兴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活动组精心策划并实施文教活动,丰富村民及社区的文化生活;设计组致力于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增添乡村魅力;宣传组则通过广泛渠道进行宣传,提升实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
在实践活动期间,支队成员深入新区各乡镇,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及村民的深入交流,他们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新区提供了智力支持。
为了深入了解绍兴滨海新区乡村的发展现状和村民需求,支队成员在多个村庄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他们高效收集了村民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看法和需求,为乡村振兴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信息。
(图为支队成员在调研村庄的部分合照)
此外,支队策划了一系列“学霸课堂”活动,活动组成员邓景文表示:“我们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和艺术体验,激发乡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首场“坛香神韵”活动让小朋友们体验了在酒坛上作画的乐趣,接着的“浮制生花”制扇活动不仅传授了技艺,也弘扬了传统文化。最后的学习经验分享会,优秀学子为初高中生传授了学习方法和心得。“这些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青少年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参与度,我们相信这已经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邓景文展望道。
设计组成员在深入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以鲁迅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鲁迅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和创新精神。支队计划在即将举行的文化集市上进行展示,这不仅是对鲁迅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文化振兴的一次积极探索。通过这些文创产品,队员们希望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设计组设计的部分文创产品)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滨海支队的成员们在绍兴滨海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通过调研、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开发,为新区注入了创新活力。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这些努力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持久动力。(钟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