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社会实践团:多彩非遗进课堂,文化传承润心田

来源:东方网    2024-08-21 11:35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1 11: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历史、文明与辉煌,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推进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资源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传承危机。为此,龙岩学院“星火筑梦,暖心助学”实践团策划了“多彩非遗进课堂,文化传承润心田”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到非遗手工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实践团与职工及其子女开营大合照

一堂课  龙院学 子为职工子女搭建非遗翻花学习平台

非遗翻花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起源于清朝昌盛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翻花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志愿者老师从传统非遗技艺入手,结合绘画、手工制作将学生引入了一个充满想象与创造的世界。伴随着学生们灵动的手势,一张张普通的纸张仿佛拥有了生命,化作了千变万化的形态。翻折、裁剪、黏贴到最后的一拉一顿,纸片起起落落的瞬间都凝聚着学生们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敬仰。当一朵朵精美的翻花成品在他们手中绽放,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结晶。

非遗翻花课堂

二堂课  龙院学 子为职工子女搭建非遗剪纸学习平台

“一窗美景,一方天地。桌上的倒影,斑驳明艳。窗上的剪纸,眼下逢春。窗是赏不完的姹紫嫣红花是诉不尽的生动故事”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青少年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实践团组织开展了“纸上生花自巧手,大千世界任剪裁” 体验活动。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堂精彩又有趣的中国剪纸课,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剪纸课堂

课堂上,志愿者们手把手传授、面对面交流,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琢磨着、尝试着。在一声声的“咔嚓”中小朋友们体验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那张平凡的纸张也在指尖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一张张红纸变成了灵动的剪纸作品,小朋友们自豪地拿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激动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小朋友们与剪纸共舞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精巧绝伦和非遗文化之美,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小朋友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

三堂课  龙院学 子为职工子女搭建活字印刷学习平台

一笔一墨一丹青,一纸一字一发明,印刷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为此,第三堂课实践团组织开展了“活字生光,墨香传承” 活字印刷体验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和代代传承的不变初心。

活字印刷课堂

实践团志愿者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活动印刷的制作材料、种类等知识绘声绘色地带进了课堂。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前,实践团志愿者们也购买了活字印刷体验活动相应的材料,带领学员们开始动手体验活字印刷的奥妙之处,从检字、刷墨再到拓印、晾制,学生们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跟随着实践团动手操作着。在学生们的积极地参与中,活字印刷作品就完成了,大家笑逐颜开的举起自己的作品,纷纷感叹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活字印刷术的神奇之处。

四堂课  龙院学 子为职工子女搭建非遗青花学习平台

青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工艺门类,青花手绘装饰是中国非遗制作技艺。素雅的青花,诠释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雅致的青花瓷,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伟大智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青花的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无人的问题日益加剧。为此,实践团在第四堂课带来了“丹青笔墨绘青花,古韵流芳润童心”青花绘画体验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孩子们了解和学习青花的绘画技艺,吸引他们对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的关注和参与。

非遗青花绘制课堂

实践团志愿者老师亲自示范了青花彩绘的基本技法。他手持画笔,在纸上勾勒出细腻的线条和图案,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生们围在四周,目不转睛地盯着实践团志愿老师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实践团的指导下,学员们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尝试绘制自己的青花作品。他们或勾勒线条,或填充色彩,或点缀细节,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青花绘制作品在孩子们的巧手中逐渐成形,令人赞叹不已。

五堂课  龙院学 子为职工子女搭建非遗脸谱学习平台

非遗文化脸谱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表达方式。它通过脸谱画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表现在人物脸上,形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辨识度的图案。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脸谱颜色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为了更深入地领会脸谱文化知识,充分挖掘脸谱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实践团专程前往泉州京剧研究所参加了京剧脸谱专题讲座。在讲座圆满结束之后,实践团又组织开展了一场时长高达三小时的内部交流分享会。以确保能够将生动趣味的方式融入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堂上,实践团们带领学生们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脸谱和中国红色故事的画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各种独特的脸谱和画报。这些手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优秀脸谱绘制成果展示

龙岩学院“星火筑梦,暖心助学”实践队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此次非遗文化进课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未来,龙岩学院“星火筑梦,暖心助学”将继续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和传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吴婷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