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海南黎苗文化,助力海南自贸建设——衢州学院“文化赋港韵队”赴海南开展实践活动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2 10: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黎苗族非遗文化,深入挖掘黎苗族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结合自贸港的建设与发展对黎苗族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以时代的新篇章,弘扬民族文化自信,保护黎苗族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7月21日至30日,浙江省衢州学院“文化赋港韵”社会实践队前往海南省琼中县开展以“奏自贸港之声,扬黎文化之韵”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PART 01

海口参观民俗博物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第一站,实践团队前往海口的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在民俗博物馆中初步了解到黎苗族的特色文化,看到了黎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透过馆藏古物,实践团队好似跨越千年时空,见证黎苗族的文化底蕴。

image.png

民俗博物馆黎陶展示

在民俗博物馆中,团队成员初步了解到黎族的黎锦制作流程,看到了不同样式黎锦图案,记录下黎族人的文化生活;了解到了传统黎族藤编工艺,熟悉了藤编的制作流程;看到一些陶土制品和黎苗族服饰,领略到黎苗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欣赏到了非遗琼剧的演唱,婉约动听的唱腔和诗情画意的唱词,让人听得如痴如醉……非遗文化一项项展现在眼前,让团队成员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黎苗族的历史文化,也体验了一次文化的旅行,感受到黎苗族文化的魅力。

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非遗文化

民俗博物馆展示了黎苗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贡献,它承载着对黎苗族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教育任务,帮助人们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黎苗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刻璀璨明珠,这是黎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探寻黎苗族的历史历程,追寻黎苗族的原始记忆。

PART 02

探寻黎母山镇,感受文化熏陶

黎母文化风情区合影

黎母庙故事展示板

三月三广场合影

实践团队通过对黎母文化风情区的调研,最直观的感受到了黎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黎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与当地黎族人民的交流与观察,实践团队发现黎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充满活力,黎族人民仍在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加一份对黎族身份的认同感,推动黎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黎母山风景区

PART 03

体验酒酿文化,感受黎锦唯美

第三站,实践团队前往红毛镇坎茂村,向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学习酒酿知识;前往红毛镇草南村,向当地的民歌传承人学习感受了黎歌文化,见识到了手工黎锦服装的编织。

与并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合影

海南红毛镇坎茂村黎族酒酿造技艺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黎族人善于酿造各种美酒,其中最著名的是山兰酒,黎族人称之为“biang(第四声)”。团队成员拜访了传承人之一王汝香,她在黎族酒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她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培训班和文化活动,传授黎族的酿酒技艺,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保存和发展。

采访并酒酿造传承人

团队成员进行了并(biang)酒的品尝,它的口感醇香细腻,而且余味绵长,是黎族人节日活动、婚丧嫁娶、迁入新居等重要场合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团队成员还从传承人口中了解到黎族的酿酒技艺不仅限于山兰酒,还包括地藏酒等其他种类。它体现了黎族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追求,同时也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尝黎族并酒

黎族传统染纺织绣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南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王爱英老师是海南民歌传承人之一,同时一直坚持手工制作黎族服饰,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黎锦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理解。

展示编织工具操作技巧

实践团队前往草南村通过访问王爱英老师了解黎锦文化,虽然黎锦编制的入门门槛较高,但是其独特的工艺可以一次性编制多个图案,这种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作为亮丽的文化名片,黎锦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在多个国际时装周上的精彩亮相,让人们看到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广阔空间,黎锦正在向世界更好地讲述海南故事、展示中国文化。

PART 04

感受射弩文化,倾听黎族民歌

第四站,实践团队前往红毛镇什寒村,深入学习了解了海南苗族的传统射弩文化和黎族民歌文化。

image.png

什寒村委会合影

海南黎苗族的传统射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寒村里,有一位名叫李政富的苗族制弩人,他继承了射弩和制弩的传统技艺。李叔叔说,射弩和制作弩是两回事,他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是目前村里唯一一个在坚持的手工制弩人。材料还是来自这片大山,用苗语这种木头叫“红梅树”(音译)。取回材料,放置2~3年,自然风干;削平弩片,开凿弩身;二者镶嵌,一定要紧实无比;扳机拉动纤绳,带动弹片,将弩弦顶出,击发竹箭。整个制弩过程都得依靠经验和坚持。看似普通,但不做上十年八年,还真拿捏不准。

与射弩文化传承人交谈

随后团队成员进行了射弩的体验,在朴素的传统弩中又见细腻工艺,令成员们啧啧称奇。临走前,传承人李政富说:“时代在发展,但传统依旧是传统,年轻人是要出去闯的,哪怕多年以后他们不会再射弩,但他们的人生中,肯定会记得这一把弩,肯定会记得这是源自于祖先的东西。”射弩是黎族和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学习射弩,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这种体验让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体验射弩文化

海南苗族民歌文化的继承人之一蒋秀春老师,他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传统的黎族家庭。自幼学习黎族山歌,并在黎族民歌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他经常在村寨间传授黎族山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海南苗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用苗语押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海南苗族民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什寒村标志

红毛镇什寒村黎族民歌的传承人蒋秀春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向成员们介绍了一直以来学习黎族民歌的经历,并在现场为成员们展示了一小段黎族民歌的演唱。在逐步深入的访谈中,“文化赋港韵”实践队逐渐了解到,黎族民歌在喜庆的日子里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以情歌占最多数,黎族民歌也有多种曲调。这些继承人的努力和贡献对于保护和传承海南苗族和黎族民歌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他们的传授和创作,这些民歌得以在当代社会中继续流传和发展。

与黎族民歌传承人交谈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文化赋港韵”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黎苗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到黎苗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黎苗族文化虽然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在当代社会中充满活力,黎锦文化、射弩文化、酒酿文化、民歌文化仍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非遗传承人以及黎苗族人民正在努力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黎苗族文化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尝试文化创新,保持黎苗族文化核心要素,打造黎苗族文化品牌,进一步建设发展新时代的黎苗族文化。(作者:刘思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