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安徽农业大学:开展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青”力“犇”赴乡村振兴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2 11: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方法,涵养脚踏实地、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学习了解我省“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治理等工作现状,8月13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赴阜南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农学院就业指导老师周毅的带领下前往阜南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将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科技支农”实践活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农技培养推广、农技咨询、农业科普讲座等科技帮扶实践活动,将学校的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机技术、农业智能装备以及在小麦、玉米、棉花、果树、畜禽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成果及时送到乡村。让科普“下乡”、让服务“上门”,推动乡村持续健康发展,让科学梦的种子不断扎进田间地头。

实践团成员在安徽农业大学南门合影留念

访谈农业专家,探寻农业新路

为全面了解阜南县农业发展情况,研究农业领域专业知识、政策导向及实践应用,实践团师生前往阜南县农村农业局参加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暑期调研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阜南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郭国康、植保植检站站长朱贺福、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室负责人丁广礼、农技推广中心支部书记杨泽峰、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室负责人刘付喜、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薛炳杰、植保植检站副站长赵其苍、农科所研究员李友星、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刘浩、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郭庆贤,会议由郭国康主持。郭国康从多个维度介绍了阜南县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目前阜南县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充分的相互交流后,实践队成员们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会上,实践团员们就一些农业上的疑问与专家交流,面对实践团成员的问题,专家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予了全面细致的回答。据了解,阜南抗旱稻不仅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目前已达50万亩,而且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这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展现了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阜南小麦虽种植面积已超百万亩,但产量较低,病虫害问题是罪魁祸首。面对此景,阜南县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平衡小麦”措施,力求实现“一乡镇一品种”的精准布局,以期提升小麦品质。阜南县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紧抓国家种业园与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之机遇,通过政策扶持与项目资金的双重驱动,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之舰队,引领抗旱稻制种与小麦种植等产业破浪前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image.png

实践团师生一行参加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暑期调研座谈会

实践团成员在阜南县农业农村局门口与领导同志合影留念

寻访优秀校友,凝聚青春力量

校友星辉遍九州,共仰母校盛名扬。为切实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积极搭建校友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平台,持续引导和协助校友以多种方式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凝心聚力,共话农业未来,同绘振兴蓝图,实践团成员围绕求学经历、母校影响、工作经历和对母校的建议等内容与安农大杰出校友开展深度访谈。团队共访谈了五位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秀校友,分别是阜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春亮、中共阜南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光辉、阜南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室负责人丁广礼、阜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室负责人刘付喜和阜南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郭庆贤。学长们以深邃的目光洞察到那如亟待耕耘的沃土般的农业基层,虽然展现出勃勃生机,却也透露出人才短缺的隐忧。郑光辉表示,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乡村建设与治理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倾注心血。他期盼更多的青年才俊能够进入农业农村局等农业农村团队,扎根基层,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刘付喜称,尽管当下许多人对农学仍存偏见,视其为冷门与艰辛的代名词,但他仍鼓励每一位学子打破陈规,深入了解农学的魅力所在,以开放的心态探索农学的无限可能,让热爱成为最强大的动力。他希望每一位农学学子在振兴农业的征途上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与国家同频共振,共同书写农业振兴的新篇章。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农学学子,希望能够像前辈们一样,扎根泥土,把青春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以此为契机,将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带回校园,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将涓滴之力汇聚成助力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与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校友深度访谈

实践团成员与优秀校友合影留念

实地采访调研,理论实践同行

阜南因其多变的天气与复杂的地势,吸引了农学专家们在这片土地上研究,农学专家们以无尽的热情与智慧致力于探索、创新,精心培育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品种,为深入探究阜南农业试验的现状,实践成员于8月12日下午抵达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沈金斌所长与阜南县农科所研究员李友星研究员一起参观试验田。当前,试验田正在种植研究49种抗旱稻的长势产量,从而寻得最优的品种,因地制宜,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沈金斌所长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用桃树吸引蚜虫以防其啃食小麦、水稻的土方法,引发实践团成员对生物种群关系以及通过植物间种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的思考。微风袭来,放眼望去,田里的玉米参差不齐,李友星研究员向实践团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天气干旱,喷管设施老化,致使灌溉效率下降,土壤中的水分分布不均,植株生长情况各异。这说明了植株生长需要充足灌溉的道理,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实践团成员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何促进农业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更好的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实践团成员在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各类实验田进行调研

实践团成员与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领导同志合影留念

实地走访,脚底粘泥,倾听农户需求

实践团师生一行走在龙王乡的乡间小道上,向受灾村民分发防汛救灾的技术明白纸,遇到了一位正在田间辛勤耕作的乡民,我们向乡民了解了一些农田受灾基本情况与相关政策补贴,也站在专业的角度并向其普及了一些当洪水来临淹没田地的后期补救措施。在得知我们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后,乡民对我们表示肯定,且语重心长地说,种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有时并不是种了就会有收获,前段时间的旱灾导致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作物颗粒无收。正是因为种庄稼很苦很累,年轻人才不愿意务农。老乡希望我们好好学习,以后回到农村来建设新农村。

接着我们便走入农户们的家中,开展“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由于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高,我们采取了面对面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电话访谈等形式,确保农户都能参与我们的调研。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收获颇多,对国家的一些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践团成员深入农村农户开展“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

并发放有关防汛救灾的技术明白纸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在心中燃起了投身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熊熊热情与坚定动力。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作为安农大学子,我们要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勇担强农兴农使命,践行好大农业观、大粮食观,“青”力“犇”赴乡村振兴,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作者:陈浩宇 周毅 范宇 马欣 孙振宇 汪安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