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地探遗风,传承非遗新精神

来源:东方网    2024-08-22 13:32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2 13: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以来,北京科技大学拾薪花鼓寻脉调研实践团奔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期间通过走访调查,实地勘探,学习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颍上县非遗文化花鼓灯的历史发展,如今的传承保护现状,以及未来它将如何赋予颍上县非遗传承新动能。

文脉探寻,匠心传承的非遗对话

为了深入了解花鼓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现状,花鼓小队来到颍上文化馆进行寻访调研。在这里,成员们不仅欣赏到了种类繁多的非遗文化展品,还有幸与馆长进行采访交流。花鼓小队准备了一系列问题,与馆长促膝长谈。其中,当问及颍上非遗传承案例时,馆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最为典型的当属花鼓灯。花鼓灯据传最初源自于颍上,历经多年发展,几代传人传承发扬,至今已成为颍上县出色且内蕴深厚的非遗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且有其独特的文化深意,观者在惊叹于花鼓灯的变化万千而皆美之时,也往往对它产生浓浓的好奇之心。因此馆长从花鼓灯的起源入手,又深入探讨了它的历史发展,未来走向,让花鼓小队对花鼓灯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与颍上县文化馆馆长进行采访交流。杨璧如 供图

花鼓传情,灵魂共鸣的艺术课程

在详细了解颍上县的历史文化和花鼓灯非遗的艺术传承之后,北京科技大学拾薪花鼓寻脉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前往观看街头的花鼓灯表演并对一位花鼓灯艺术传承人进行采访。花鼓灯表演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引人入胜,令人沉醉。当那绚烂的灯光与激昂的鼓点渐渐淡去,北京科技大学拾薪花鼓寻脉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满怀敬意地采访了花鼓灯艺术的守护者——非遗传承人许文华先生,聆听他讲述那些关于传承与热爱的动人故事。

老先生满怀激情地同花鼓小队讲述了他学习花鼓灯艺术的过往经历,以及他这些年传承花鼓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老先生还给队员们热情介绍了几种花鼓灯表演技艺,如“端针匾”“虎抱头”“凤凰三回首”等。花鼓小队的众人都如痴如醉,惊叹于老先生的技艺和对花鼓灯的热爱。

怀着学习交流的心态,我们来到当地的一所学校,见到了市级花鼓灯传承人王多朋老师,期望与他简单学习花鼓灯表演。王多朋老师作为年轻一代的花鼓灯传承人,以其非凡的热情与才华深耕这一非遗项目。他自幼受家乡颍上县花鼓灯艺术熏陶,历经多位大师指点,技艺精湛。王多朋不仅继承了传统精髓,更勇于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舞蹈,使花鼓灯焕发新生。他致力于舞台表演与学术研究,广泛传播这一艺术,培养年轻力量,成为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其不懈努力,不仅展现了个人艺术追求,更为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光辉榜样。

聆听王多朋老师细述花鼓灯历史,成员们心潮澎湃,感动于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花鼓灯艺术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亲手制作道具,队员们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感悟到艺术的深邃与智慧。舞步间,力量与韵律交织,古老故事与现代情怀共鸣。这份非遗瑰宝,让花鼓小队心生敬畏,更坚定了传承与创新的信念。未来路上,成员们将以热爱为引,步入更广阔的艺术殿堂,让花鼓灯的光芒永远照耀。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在听王多朋老师讲述花鼓灯的历史传承知识。杨璧如 供图

阜阳行记,时空交汇的璀璨篇章

值此热夏,阜阳市发展人才,发展未来的心绪愈发高涨。为了指导毕业生们就业,也为了吸引学子们在学业有成后回报家乡,阜阳市政府特地举行本次“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花鼓寻脉小队有幸得以和颍上学子一同参加。

在阜阳大剧院,花鼓小队与颍上学子一起,感受现场招聘氛围,了解招聘信息,为将来做打算。并一同参加讲座,领略领导的远见卓识,吸收成功企业家的经验分享。在阜阳城市规划展示馆,花鼓小队和颍上学子共同了解阜阳市的历史发展,未来方向。在阜阳博物馆,花鼓小队与颍上学子一同为这片大地上产生的辉煌历史所震撼。一件件展品虽无言,却向我们诉说着一切沧桑历史与文脉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加“阜阳学子家乡行”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现场。杨璧如 供图

在颍上县的日子里,花鼓小队深刻感受到了花鼓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花鼓灯以其欢快的节奏、生动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与老艺人的交流学习,成员们亲眼见证了传统艺术在代代相传中的坚守与创新,这种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让我们深深触动。此次调研不仅让花鼓小队的成员们对花鼓灯艺术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众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社会各界应当积极行动,为保护传承花鼓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 杨璧如 马悦 陈永义 杨凌峰 李伟 李熹恺 薛明轩 余林峰 张金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