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滩区仙市镇充分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凝聚统战力量,以传承优秀非遗为载体,不断推动非遗民俗与统战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统战+非遗+产业”的新路径,激发文化统战新活力。
仙市镇积极发挥“新艺人”作用,通过挖掘花灯、酿酒、铁艺、烙画、制陶、老布鞋、剪纸、杂糖等20余个非遗项目,用好非遗传承人这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专业优势,不断推进“统战+非遗+产业”融合发展。该镇先后打造了以杂糖制作、非遗展示体验为特色的仙市非遗手工糖店铺,以弹棉花、非遗展示与技艺传承于一体的仙市镇阳氏棉花铺,以古法打铁、研学体验为核心的仙市镇卢家刀铺,形成一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基地,全方位展示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制作出仙市文化统战的新名片。
非遗产品展销、非遗文化实践教学体验是仙市推进“统战+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非遗展示的“新糖人”冯孝玉、“新铁人”卢洪的操作让人眼前一亮,观众感慨道,原来非遗制作还可以这么有趣。
“蛋苕酥、米花糖、花生糖、桃片糕,一样来半斤。”居住在沿滩区仙市镇附近的高大爷喊道。
做杂糖的人叫冯孝玉,是仙市杂糖的“新糖人”代表,他的店铺位于仙市古镇的一隅,这里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甜蜜驿站,传递着传统与温情。冯孝玉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糖果厂的舅舅学做杂糖,至今已32年。从蛋苕酥的细腻、玉米酥的香脆,到米花糖的轻盈、花生糖的醇厚,再到桃片糕的软糯、砂仁糕的清新......冯孝玉的手艺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杂糖,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口感,椒盐与白糖的巧妙融合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80几岁的高大爷是冯孝玉铺子里的常客:“以前家里穷,过年的时候家里切点酥糖包上拜年用,剩下的糖渣才能给孩子们吃。”酥糖,作为一种简单的糖果,承载了他对家庭、对曾经的美好记忆,这种记忆跨越了时间长河,成为他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此,一旦家里请客或者小辈们回来看望自己,依然会买上一些杂糖作为零嘴,延续这份甜蜜。
仙市镇卢家刀铺炉膛炭火熊熊,铁锤声叮叮当当,干脆利落。卢氏菜刀锻打纯手工技艺传承人卢洪兄弟俩闷声不响,只顾干手中的活儿。
仙市铁匠铺工艺作为以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等为核心区域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工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年的历史。解放之前,第一代传承人郑清海为了生计开始了“铁匠人”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二代传承人卢宗双拜师郑清海学习打铁技艺,作为郑青海的徒弟及帮手习得了师傅的全部技艺精髓。为了该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传承人卢宗双、陈志惠夫妇已把所有的技艺传承给其子卢洪。
作为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新铁人”卢洪立志于打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原有刀具、农具等常用工具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对产品做了创新融合,铸造宝剑、匕首、铁锁、古镇纪念铁片等艺术品……
仙市镇党委书记说,这是仙市探索“统战+非遗+产业”新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宣传和推介好仙市文化,让仙市非遗人物“聚起来”、非遗文化“靓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统战“朋友圈”的力量不可忽视。
为此,仙市镇广大统战成员纷纷出力,党外知识分子代表、新阶层代表、乡贤代表,他们有的通过直播非遗演出、文创产品和农产品,为展示本土文化遗产和产品不遗余力,有的提供志愿服务,还有的积极给予各种赞助。
接下来,仙市镇将把“统战+”的理念融入更多领域,为仙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统战力量。(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