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 南通大学“溧”刻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溧阳市古县街道开展“绿野筑梦,群策群‘溧’”社会实践项目,项目主要围绕“青身在‘溧’行”、“青心怀‘溧’想”、“青年有‘溧’量”、“青眼观‘溧’景”四“溧”系列展开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利用暑假,积极关注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讲好中国乡村建设故事,投身到家乡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一时代强音,将知识的力量播撒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让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在青身在“溧”行模块,团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溧阳支行携手,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河海大学团队、南京农业大学团队和常州大学团队等多所高校青年学子开展乡村振兴研讨会。同时团队成员深入溧阳乡村,尤其聚焦百家塘村,通过详实的地理、历史与社会经济数据搜集,为制定精准的乡村振兴策略打下坚实基础。团队不仅设计问卷调研村民心声,还深入访谈村委干部,了解乡村风貌变迁、村民心态转变、劳动力流动趋势及政策推动下的就业转型与农副产品发展。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不仅记录了乡村改造的生动故事,还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同时,团队探访溧阳市五一广场,感受乡村文化活力与村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夜市繁荣、体育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此次调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活动初期,团队成员广泛搜集并深入研究溧阳的美食美景及文化底蕴,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青心怀“溧”想模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溧阳市多个社区的邻里中心通过乡村振兴宣讲、非遗小课堂及特色户外拓展活动拓宽乡村儿童视野,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急救包扎相关培训。团队成员组织了多场乡村振兴宣讲会,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书写,还通过草帽创意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乡村繁荣的期待与祝福,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增添了童真色彩。此外,为弘扬传统文化,团队成员开设了“非遗小课堂”,通过走访参观白茶小镇客厅以及体验点茶技艺,感悟小小茶叶中蕴藏的财富密码与“和”之道。鉴于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团队成员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乡村儿童开展了急救包扎相关培训。通过模拟演练、互动问答等形式,孩子们学习了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在青年有“溧”量活动模块,团队成员赴溧阳城市党建馆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追寻着溧阳的发展路径,在巍巍时代变迁中见证溧阳城市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为进一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少年儿童消防安全意识,团队还带领美景天城社区的小朋友们来到了位于溧阳市南大街的消防救援大队进行现场参观与职业体验。在消防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了消防设备,学习了消防安全知识。
在青眼观“溧”景模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通过精心策划系列电商直播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自媒体vlog、直播等方式带领观众“云游”百家塘村。他不仅引领观众穿梭于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领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还热情推介百家塘村的特色农产品与手工艺品。此外团队还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策划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特色户外拓展活动,如地震演习、志愿之旅、生态观察等。在地震演习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地震的预防以及避难技巧;在志愿之旅中,他们按照高静园夜市—体育场—文昌阁—户外劳动者驿站—溧阳旱灾振济纪念塔—鲁仙宫的路线进行了志愿讲解活动;在生态观察中,孩子们观察鸟类迁徙、昆虫生活习性。通过了解家乡的生态与产业发展,小朋友们能够清晰自己在家乡未来发展中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加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不断将乡村振兴丰富的理念深层次多方面的传递给家乡的新生代。
这个暑假,南通大学“溧”刻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深入挖掘当地丰富非遗资源,开展文化溯源,宣传非遗文化;还通过走访参观特色田园小镇,探寻当地乡村振兴“全域提升、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漂阳经验”。此外,团队通过乡村振兴宣讲、非遗小课堂及特色户外拓展活动拓宽乡村儿童视野,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急救包扎相关培训。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始终牢记“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深入农村基层,厚植爱农情怀、提升兴农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贡献着属于溧阳籍通大学子的青春力量。(李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