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齐地,扬齐风,非遗技艺进课堂进乡村

来源:东方网    2024-08-23 14:00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3 14: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暑期,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齐风雅韵 非遗传承”大学生实践团围绕“齐文化传承创新”“艺术焕活非遗”“乡村振兴建设”等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行—研—创—说—传”一体化研学流程,深入实地调研,以“寻迹齐地”“奔赴乡村”“焕活非遗”为板块,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在投身基层建设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

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一、寻迹齐地,体味泱泱齐风,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觉

寻迹淄博,体味泱泱齐风。团队深入淄博齐文化博物馆、淄博市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福王红木博物馆、足球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展“寻迹淄博”齐文化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场景再现和多媒体终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浸式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氛围中,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觉。

传承齐韵,坚定文化自信。团队走进乡村和学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齐文化知识成语系列故事,让更多的人喜欢、了解齐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心灵共鸣、教化人心。

实践团走进福王红木博物馆  纪庆泽摄

实践团走进福王红木博物馆  纪庆泽摄

二、奔赴乡村,打造非遗坐标,赋能乡村振兴附加值

团队依托“青悠坊”非遗文创共建基地,通过设立公益课堂、开展研学体验、进行技术培训等,引导村民参与青悠坊工作室的产教融合项目。通过数智非遗、就业帮扶等形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及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古法草木染技艺的知晓度。发挥艺术专业优势,结合泉水文化、自然景观开展文创设计,打造绿色非遗坐标。有效推广乡村知名度和形象辨识度,提升乡村振兴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团队创作了“淄博非遗”地图,地图不仅标注了淄博市内重要的非遗项目及其所在地,还融入了丰富的图文介绍和互动元素,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张地图,轻松了解并参与到淄博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团队还为东东峪村打造了一面非遗文创宣传墙,让传统村落新IP落地生花。

村民进行古法草木染体验活动  董清平摄

(三)焕活非遗,赓续传承薪火,绽放非遗魅力新光彩

今年3月,山东轻工非遗学院成立,“非遗青年”主动了解非遗故事,传播非遗技艺。走进东东峪村、丝绸路街道、淄博六中、淄博十八中、最美书店钟书阁,打造了一场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先后服务万余人。走进特教中心,打造以艺术为基础的“无障碍课堂”,帮助特殊学生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暑期,团队成员走进幼儿园,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程,展示非遗草木染技艺、非遗漆扇、古法手工皂等传统非遗技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使人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进古法手工皂体验  刘嘉仪摄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齐风雅韵 非遗传承”大学生实践团以“志愿萤火”之名,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承。通过探寻齐地、赓续文脉、焕活非遗、振兴乡村,坚定对齐文化弘扬发展和非遗传承的信心与决心,以扎实行动为淄博齐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