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子三下乡:重走潘山古道,探寻历史遗韵

来源:东方网    2024-08-26 12:01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6 12: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7月11日,华侨大学文学院“寻找潘山市”实践团深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招贤社区,实地调研潘山文化遗产。团队结合古籍梳理、老人访谈,并创新运用3D建模技术,旨在重现海丝文化辉煌,唤醒潘山文化记忆,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呼吁各界共筑文化保护传承之桥。

古籍为引,潘山文化初显轮廓

在过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潘山背后有着繁荣兴盛的文化。实践团成员埋头于古籍之中,如同历史侦探般,一点一滴地拼凑出潘山的过往。从泛黄的纸张间,发现了潘山作为水路交通枢纽的辉煌篇章,以及“招贤大队”名称变迁背后的时代烙印。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潘山文化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

图为“潘山市”地界石碑。 陈润安康 摄

古道漫步,历史遗迹诉说往昔

随后,实践团踏上了潘山古道,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沧桑。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发现一些现存的历史遗迹,如招贤碑、双口井等。招贤碑虽已斑驳,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依旧让人动容;双口井清澈见底,见证了潘山人世代的辛勤与智慧。

在招贤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有幸访问了地方志编纂者高明地先生。通过与高老先生的对话,团队成员了解到潘山的过去:潘山曾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俗称是“小香港”。招贤院便是为逃避战乱的文人墨客在此写诗写文,参政议政所建。明末清初的时候,郑成功曾经在招贤桥招兵买马,举行了一些民间信仰的仪式……高老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潘山的深情厚谊,他不仅分享了潘山昔日的繁华景象,还慷慨赠予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实践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为寻找潘山市实践团成员走访古街。陈润安康摄

图为寻找潘山市实践团成员采访高明地先生。陈润安康摄

文化传承,潘山精神永续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也有幸采访到到潘山文化地方爱好者潘文忠先生。作为潘山文化的守护者,潘老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情怀,为团队成员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采访中,潘文忠先生谈到了潘山的地理位置。他说:“潘山,位于泉州之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距离泉州文化兴起之地武荣州仅有三里之遥,与泉州府的距离也仅为五里。泉州有四大名山,清源山、紫帽山、葵山和双阳山,而潘山则恰好位于这四山之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接着他提到名将陈元光的故事:早在唐朝时期,陈元光将军曾率部驻扎在潘山一带进行演武练兵。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将军,潘氏后裔在潘山上建起了威惠庙,以祀奉陈元光。在讲述完潘山的历史和文化后,潘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加强潘山宣传与保护的重要性。潘老先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传承、发扬潘山文化的事业中。从潘山的地理位置到与陈元光将军的深厚渊源,再到对潘山未来保护与宣传的期许,潘老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

图为潘文忠先生讲述为寻找潘山市实践团成员介绍潘山历史。 韩双霜 摄

展望未来,潘山文化再绽光芒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潘山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发扬潘山文化的决心与信心。他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潘山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外界展示潘山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潘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撰稿者:贺滋懿、张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