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古续今,“山”海同心——大国遗韵实践团守护非遗之路

来源:东方网    2024-08-28 15:14
来源: 东方网
2024-08-28 15: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辽阔的边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亟待传承与保护。近日,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大国遗韵”实践团走访延边、山东等地,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非遗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实践团看历史、观民风,通过与多位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话等方式,调研祖国大地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等非遗项目,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过程、传承人家族和地方社区村落等在技艺传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为保护和推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

实践团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延吉市,团队深入历史文化博物馆、丹英社区,了解伽倻琴、农乐舞等非遗项目,并提出在学校和社区中推广文化工作坊的方案。深入图们市龙虎村,实践团与当地村干部密切合作,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践团与珲春市民宗局副局长进行了深入座谈,了解珲春市在非遗保护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实地考察了防川村的文旅产业转型成果。走进和龙市光东村,实践团感受到通过智慧农业与非遗技艺的融合成功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转变;实践团与金达莱村第一书记探讨了通过电商平台推广辣白菜制作技艺的策略,并提出了多渠道营销的创新思路,助力非遗技艺走出国门。

实践团在汪清县采访到了非遗传承人——金明春老师,了解了农乐舞的传承现状,与金老师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教育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农乐舞的传承,并提出了创建数字化非遗传承平台的构想。

深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实践团采访了民委副主任以及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的非遗传承人——杨乃东与杨红卫老师,共同探讨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面临痛点与解决方法。实践团成员向传承人们学习非遗制作技艺,在传承人的支持下成功创建非遗木版年画工艺数据库平台、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研学、展览等活动,同时结合古今文化意蕴设计创新木版年画图样,将历史的纹理融入现代设计,受到当地民众广泛喜爱。

"大国遗韵"实践团此次活动广受社会关注和好评。实践团成员们以脚步丈量祖国边疆,以心灵感受大国遗韵,在探索中体悟文化的厚重与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民族地区,深入思考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活力与传承,不断拓宽视野,为保护和弘扬国家非遗文化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