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云上丹寨,筑梦七彩课堂

来源:东方网    2024-09-02 10:34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2 10: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爱留守儿童的号召,践行“到西部去”支教计划的青春奉献与担当,7月12日至24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长青筑梦”支教团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长青第二小学,开展为期12天的“七彩圆梦”支教活动。

一次“脚上有泥”的支教

从合肥工业大学出发,支教团成员辗转乘车9余小时抵达贵州省丹寨县长青第二小学,与师生同食宿,感受基层乡村支教生活。实践期间团队先后采访学校校长、教学主任、研支团团长、毕业后返校任教教师,全面了解了学校近年来学生成长与教育教学情况;在课余时间走访附近两个乡村,并前往困难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护送低年级留守学生回家……用多走、多听、多看的方式去调研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基础教育的真实状况,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成长。团队成员12天累计步行200余里感受支教中的“乡土中国”,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图为实践团队与学生们的小合照 陈思宇 供图

一次“精彩纷呈”的支教

本着“课堂有质量,学生有收获”的理念,“长青筑梦”支教团招募了一批在科创、书画、歌舞、朗诵等方面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同学组建“七彩教师”授课团队。依托团中央“七彩假期”儿童关爱项目的支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学生成长特点,围绕“民族共融”这一中心主题,搭建起独具民族共融情怀的“七彩课堂”课程体系:“红色课堂”凝聚培根铸魂;“橙色课堂”激扬青春活力;“黄色课程”探索民族匠心;“青色课堂”品悟民族歌舞;“蓝色课堂”探索民族科技;“紫色课堂”传承非遗筑梦。课程涉及爱国教育、科学普及、素质拓展、心理关爱等多个模块。团队采取“互动式”课堂模式,策划“七彩游园会”等多样式的课堂形式,寓教于乐,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主动展示。水火箭等多门课程收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队长宋江好说道:“团队走了1400多公里来到丹寨,学生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来到学校,我们的课程就要做到精品才能让师生满意,这一趟旅程才有价值,没遗憾”。

图为实践团队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科普 陈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开展书法课堂 陈思宇 供图

一次“心中有光”的支教

“幸福是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回来陪我”“幸福是我考到了第一名”“幸福是……”,在陈老师的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也是曾做过十年“儿童公益阅读”课程的陈老师来到长青二小带给孩子们的惊喜。同学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自己最爱的人、最幸福的回忆,让团队感受到乡村孩子们最质朴的愿望。

每一堂课程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如何带领学生从一堂科普课引领科学家精神培养,从一堂文学课找到中国文化的个性,从一堂歌舞课去思考美的定义与内涵……讲授知识是起点,创新模式是途径,点亮心光才是支教团追求的目标!

一路黔行,支教丹寨,筑梦长青。12天的支教落下帷幕,12的感动历历在目。12天的历程,是支教团参与乡村教育的萤火之光,希望所见的每一张笑脸都能够得蓬勃绽放,“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育人,也是遇自己”,此次实践也引领着支教团每一位成员,擦亮志愿底色,躬行青春担当!

文:宋江好

图:陈思宇 文希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