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海学子三下乡:传承舟山渔民画艺术,助力海岛非遗文化保护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2 16: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7月20日浙江海洋大学“山海协作,‘非遗’共荣”实践团来到中国·普陀渔民画发展中心对舟山渔民画传承人郑红飞老师进行采访并学习渔民画的绘制。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渔民画传承人郑红飞老师。 汪静轩 供图

对话非遗传承人 走进缤纷渔民画

作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杰出代表,郑红飞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渔民生活深刻的理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渔村风情和渔民精神的佳作。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渔民画的独特魅力。

当问到郑老师是在何种契机下接触到这项非遗技艺时,郑老师面带微笑回答道:“我是在86年的时候报名了舟山市文化馆的民间培训,虽然自幼学习绘画,不过渔民画这类画种却是第一次接触。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创作,一下就喜欢上了。”郑老师强调,渔民画的自由创作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对她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而后在87年的时候自己创作的第一幅渔民画作品--《墙头上挂下来的长发》得到了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认可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给了郑老师极大的动力继续渔民画的创作。

在成为渔民画传承人以后,郑老师积极寻找路径为渔民画的传承开辟新路。实践团成员谈到近些年渔民画文创产品的开发趋势,郑老师笑着向我们展示她设计的渔民画文创产品:渔民画短袖、渔民画拖鞋、渔民画丝巾......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郑老师告诉实践团:“生活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将渔民画融入文创产品,制作渔民画衍生品,也是海岛人民生活诗意的体现。”

文创产品的开发为渔民画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却不容忽视。郑老师指出:“版权问题是怎么处理都处理不完的,盗版的现象也大大打击了很多渔民画家创作的热情。”创作一幅渔民画要花费的时间之久、技艺之精是常人不能想象的,维护渔民画家们的版权也是目前渔民画保护进程中十分重要的议题。

学习渔民画绘制 传承海岛精神

采访过后,郑老师邀请实践团成员画室就坐,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艺,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位参与者。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渔民画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随后,细致地教授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渔民的生活场景和海洋的壮阔景象。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开始了自己的渔民画创作。她们用心感受每一笔触的温度,试图捕捉那股源自大海深处的灵感。从描绘渔船的轮廓到勾勒海浪的起伏,每一笔都是创作者对海洋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渔民生活的深刻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尝试渔民画绘制。 俞乐天 供图

“亲手创作一幅渔民画,那份成就感难以言表。”一位实践成员感慨道,“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掌握了渔民画的基本技法,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与海洋之间那不可分割的纽带,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与历史记忆。”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尽管初学乍练,但每一张画布上都洋溢着她们对渔民画的热爱和对海洋的向往。

图为实践团成员绘制渔民画作品。  俞乐天 摄

“也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里来”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热忱与期待,郑红飞老师不仅致力于创作,更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血液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她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而青年艺术家们所带来的新鲜气息与创新思维,必将为渔民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徐乐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