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孙镇:探索党群共富新思路 做活生态孙镇“水产文章”

来源:东方网    2024-09-04 10:12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4 10: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味道鲜美,因营养价值高而被称为“水中人参”。近日,邹平市孙镇小陈村迎来了一件“大新闻”,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功从连云港引进了50万尾活蹦乱跳的泥鳅鱼苗。这50万尾“外来户”的到来,标志着“三划”方案实现落地转化,同时也标志着小陈村正式开启了通过泥鳅养殖走向致富的新篇章。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小陈村“两委”通过多方考察论证,充分发挥闲置资产效益,最终决定发展泥鳅养殖项目,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小陈村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3方面效益。第一方面,由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领办合作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小陈村泥鳅养殖基地占村集体流转的3亩土地,共建11个水池,在前期购买鱼苗、基地建设、人工饲养等投入共计20万元,预计2024年年底这一项目将会给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净收入;第二方面,群众通过收取土地流转费增加基本收入,另外有劳动能力及养殖管理经验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实现村集体、群众的双增收;第三方面,待泥鳅产业项目实现可持续运营后,小陈村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发动村民在自家闲散院落中养殖泥鳅,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泥鳅,以更好发挥带农促农增收作用。

“泥鳅养殖产业周期短、效益高,有效提振了大家参与集体经济的信心。”小陈村党支部书记李顺介绍,泥鳅生长对水质要求不高,从泥鳅苗到泥鳅,一般需要三个半月。目前,已有10个水池按泥鳅苗大小顺次完成投放,基本实现了每年都有成品泥鳅出售、每年都有新泥鳅苗投放的良性循环,确保了村集体年年有收入、收入不间断。

孙镇好生态带来了无限好“钱景”。孙镇因地制宜、立足禀赋,凭借辖区小清河、杏花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逐渐发展起了特色水产养殖业,让水产业逐步释放大活力。

目前,孙镇大陈村利用村内两个湾塘已投入四万尾淡水虾,预计11月份第一批大陈村的淡水虾将进入市场,村集体将实现增收3万余元。与此同时,王伍东村也积极投身于水产养殖业,在村内闲置湾塘中投入三千五百尾鱼苗发展花鲢鱼、草鱼养殖项目,花鲢鱼、草鱼的生长周期都在一年半左右,但其市场需求大,效益高,预计这一批鱼苗将会带来5万余元收入。

做活“水产文章”,让“致富经”越唱越响。随着孙镇水产养殖产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孙镇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计划引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种,丰富水产养殖的品种结构,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不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形成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水产养殖新格局。

近年来,邹平市孙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按照“三划”工作要求,大力发挥“村村有好品”的工作思路,全面盘活辖区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三大要素,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振兴道路。(李亚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