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润童心: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沐晨”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蔡侯纸的古韵新声

来源:东方网    2024-09-04 09:02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4 09: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赵效鹏 兰艳 周颖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载体。2024年8月,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沐晨”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西安市起良村蔡侯纸博物馆,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沐晨”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为校级立项队伍,自2020年起已进行5年暑期支教。此次,实践队响应国务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号召,以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关怀为核心,用五育并举完成三大“心课堂”和两大“心实践”,其中“艺心”课堂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用美育润心儿童成长。期间,实践队三次拜访造纸故里起良村的蔡侯纸博物馆挖掘非遗文化,并最终促成馆校合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一、初探·倾听非遗:探访造纸故里,感受非遗魅力

起良村作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中国造纸术的辉煌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村内的西安市起良蔡侯纸博物馆地,是一处展示和传承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天然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作为陕西省第一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活动实践基地,集展示、研究、传承与教育于一体,现有各类藏品643件,累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50余次。实践队的到来,不仅是为了深入了解蔡侯纸的制作工艺,探访传说中的“熊猫纸”,更是为了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尤其是乡村儿童的世界。

初探博物馆,实践队在刘馆长与胡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蔡侯纸的古法造纸过程,感受从选材到制浆,从抄纸到晾晒,每道工序中的匠人精神与传统文化精髓。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述,队员们被非遗造纸文化的深远意义与时代价值深深打动,决心以“数字+新媒体”的形式赋能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二、传扬·文化润心:搭建非遗童心桥,匠心筑梦共传承

为赋能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践队精心拍摄了“造纸故里,传承匠心”的宣传片,并在多家自媒体账号宣传、展示蔡侯纸的制作过程,将非遗文化之美呈现给观众的同时也讲述了其背后文化价值和匠心精神,视频发布后获得广泛关注,总点击量达3w+,点赞量达2w+。

线下,团队将造纸技艺纳入“艺心课堂”体系,把造纸非遗故事带进“造纸文化与纸浆画制作”课程。孩子们在队员的指导下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即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为了进一步让儿童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实践队带领留守儿童走进造纸博物馆,通过亲身体验、互动学习和文化传承,激发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尊重。

“从一棵植株到一张纸的过程是漫长的,每一张留下的是古人的智慧,而纸张和文字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孩子们认真地听着馆长的讲述,看着古法造纸的现场演示,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活动最后孩子们和实践队共同制作花草纸浆画,体会理解纸上流淌的中华文明。

三、共建·馆校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共筑文化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给传承非遗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开辟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全新路径,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与西安市起良蔡侯纸博物馆携手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将借助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持续探寻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举措,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将积极引导、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携手共同谱写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未来,学校将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输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非遗文化推广、数字文旅等项目,使古老技艺在新时代能够焕发出生机,共同守护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

此次非遗文化之旅,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沐晨”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用行动诠释了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用知识与技能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提高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用合作与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注入了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