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田野,青春行动——植科学子实践团助力鄂州棉花产业振兴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4 16: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2日至8月5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鄂棉兴农”实践团赴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开展以棉花产业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技术服务,深入了解棉花种植现状,探索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验站作为实践团的实践基地,集中展示了现代生物技术的良种选育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低碳农业技术等。实验站每年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水稻、棉花等品种20个以上,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技术成果转化和转移应用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引领,棉花产业助力鄂州乡村振兴

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验站坐落于此。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棉花种植以及生长状况、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技术需求。同时,考察了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技术指导和培训讲座中,实践团成员结合生物学专业知识,向当地农民传授新品种棉花的种植技术、土壤改良和肥料使用知识,以及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通过示范种植,现场展示了高效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

实践团成员在田间检查棉花生产情况

深入田间,实践团成员细致研究棉花生长

为了深入分析棉花的生长状况、品质特性以及可能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各类因素,“鄂棉兴农”实践团的成员们进行了棉花实地取样工作。实践团旨在收集关键数据,进而为当地棉花种植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和改进方案。

取样后,团队成员们在实验站内对棉花样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团队成员主要对棉花纤维的长度、强度和色泽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测量。通过这一过程,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棉花生长特性的理解,更对棉花产业的科技需求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团队成员在剥开棉花样本后感慨道:“亲眼见证棉花从田间到实验室的转变,让我对棉花的生长过程和品质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农业实践都极具价值。”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为棉花产业的科技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实践团成员在处理棉花棉铃样品

志愿服务,共筑棉花产业新未来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中,与农民一同进行棉花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工作。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不仅加深了与农民的联系,也使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业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团队成员孟洋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与智慧。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种植技术的掌握,让我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罗宣宣感慨道:“参与田间管理让我明白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我希望将来能够运用所学,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刻的感悟返回校园。团队成员彭雅滨表示:“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追求创新,更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鄂棉兴农”实践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