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地里旱稻长势良好 会东粮经复合套种试验取得阶段性成

来源:东方网    2024-09-05 10:47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5 10: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会东县农业农村局传来重大利好消息:该县粮经复合套种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专家组高度认可。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产业中心副主任杨挺、花果科科长周海波、李柯,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德方、多经站站长朱富华及姜州镇相关负责人参与本次调研。

8月下旬的会东,秋风送爽,天蓝水绿。在姜州镇山南村德宇家庭农场,石榴地里的旱稻稻穗饱满,述说着一片好丰景,花生和生姜长势良好,露天种植的巨型南瓜约150斤。通过实地查看和交流,专家组一致认为,石榴地中套种旱稻、油葵、荞子、花生、生姜等粮食、蔬菜作物,试验效果非常好,种植模式值得全州推广。这项试验证明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粮经复合套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将传统的单一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转变为两者的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间作或轮作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果树、药材等。该模式通过科学搭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在这个模式中,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不再是相互排斥的对手,而是相辅相成的伙伴,它们共同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共享阳光雨露,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当地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多年前,会东县政府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启动了粮经复合套种模式的试验项目。该项目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实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经过数年的努力,会东县的粮经复合套种模式已经从试点阶段逐渐走向成熟。据统计,参与试验的农户平均收入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粮经复合套种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科技支撑。会东县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等,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粮经复合套种模式的成功也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创新精神。在这一模式下,农户不再是被动的生产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创新实践者。他们根据自身的土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产业中心副主任杨挺表示,会东县将旱稻种进果园,石榴行间套种蔬菜、粮食作物试验,走在全州前面,技术总结研究后,值得全州推广,这为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协调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和非粮化政策相向而行,一定会走得很远。

展望未来,会东县将继续深化粮经复合套种模式的应用,扩大试验范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更多的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