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结合 产业效益实现大提升 广西那坡县:推动间作套种新模式实现“一地双收”

来源:东方网    2024-09-06 09:54
来源: 东方网
2024-09-06 09: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为盘活土地资源,进一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结合土地整治项目,谋划以德隆乡平达村定格屯为试点,采取“黑花生+垂帘百香果”的套种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土地治理,有效解决土地非粮化问题,今年,德隆乡平达村定格屯400多亩黑花生套种百香果基地硕果累累,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盘活土地,撂荒土地变成致富田。德隆乡平达村定格屯属整屯搬迁屯,群众原居住地处高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000年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团结屯、平安屯居住,搬迁后由于居住地距离生产地较远,群众无法到原居住地再进行耕作,400多亩土地一直撂荒,无法发挥效益。今年来,那坡县为保持土地存有量,结合图斑整改工作,深入一线调研,通过土地流转,把撂荒土地再次利用起来,采取“黑花生+垂帘百香果”的套种模式发展产业,实现了耕地图斑整改、荒山变产业基地一举两得,土地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能人带动,特色产业激发新活力。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德隆乡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在产业发展上深耕“特色化”,推动产业基地采取“能人带动、村集体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周边闲置耕地合理利用起来,以“四个统一”(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管理模式发展产业,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消除了群众顾虑。同时,合作社向周边农户免费发放花生种子、百香果苗木,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技术指导,成果保底回收,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全村现有81户发展百香果、黑花生种植,覆盖脱贫户的71.6% 。

优质服务,群众就业迎来新选择。该产业基地常年用工,用工优先聘请附近的脱贫户,但由于基地距离群众居住地较远,群众务工出行不便,基地负责人亲自当起了“保母”,每天安排车辆接送工人,中午安排用午餐,务工人员到时间就可以回家帮家里做工,工资一天100元,按月结付,群众实现务工、照顾家庭两不误。今年已向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年内可带动群众增收近50万元。

品质保证,电商销售实现新发展。基地处于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优越的高山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质环境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基地内种植的黑花生颗粒饱满、香气浓郁、口感丰富,百香果果实圆润饱满、光滑油亮,深受市场的欢迎。有了品质的保障,村集体搭建了直播平台,由村党支部书记亲自直播带货,带动了产品销售,直播以来,收到订单103笔,销售额达5.25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初步测算,该基地今年预计黑花生产量20万斤,百香果产量50万斤,总产值600万元以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