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做好警戒,无关人员请远离!”
耳边传来洪亮且严肃的声音,机械声轰鸣了一整晚的现场此刻格外安静,第一缕晨光划破黑夜。
组长张熊和他的队员还在做着最后一道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一切付出终会在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完美呈现。
为了坚守初心,他们舍家为业、无怨无悔;为了履职尽责,他们勇当先锋、集智攻关;为了确保项目进度,他们不畏艰辛、夜以继日。“卫海之翼”研制团队心中带着光,坚定地走在拓展新领域的道路上。
他们走在未曾涉足的路上
“如果说有一条比荆棘密布更要难走的路,那便是从没有人涉足的路。”难以实现的技术指标,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参与项目团队的成员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所里派出的人员和研发中心的职工齐聚一堂,四面八方的力量汇聚在这个团队中,共同面对这个全新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研发任务。
“装备试验条件严苛,要保证使用寿命,还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并满足多道工况要求,谁能做到?”
“我们可以!”
半个月,团队完成了材料选取、明确加工工艺流程、设计优化迭代……研发团队和时间赛跑,无数个日日夜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翻阅以搜寻有用信息,会议室里推翻了一个又一个“不完美”的方案,为了验证设计的可靠性,设计人员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行仿真计算,对每一条数据深度剖析,力求准确无误。
在项目“两总”的带领下,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的集体讨论中碰撞思维、激发思路,在一次次的反复迭代中完善改进、优化设计。在队员们日复一日的攻关下,产品顺利达成指标,还具备更轻、更好的刚强度。为确保方案的先进性,项目团队对装备涉及的各项方案持续迭代,针对会议上专家提出的优化项,临危不乱迅速攻关,会上拿解决方案,一天时间内迭代出可行设计方案,为技术责任总体单位方案深度闭合建言献策,项目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专业度均得到评审专家组高度认可。
历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协同攻关,在十几种方案路线的对比和优化迭代中,团队成员被磨砺成了一把把独挡一面的“宝剑”,为绘就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持续耕耘发力。
他们走在战胜极限的路上
人数不多的团队,却承担了多套装置和设备的研制、交付任务。为确保项目节点,在征战多地的200个日夜里,从早八点到晚十一点是团队的正常节奏。在样机总装调试的关键阶段,凌晨三四点下班是常态,最长的一次连续30多个小时都未合眼,每位队员都在经历着身心上的极限考验。
“试验周期紧,任务重,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系统庞大,牵一发动全身,响应的速度和迭代速度决定了能否在节点前按时完成任务。
项目进行到关键时期,时值隆冬,岸边气候潮湿冰冷,十多米高的装备,队员们一趟又一趟地攀爬脚手架检查装备各项情况,脚下是凝结的表面,稍有不慎就会打滑,每踏出一步都小心翼翼,即使有保护措施也令人心惊胆战。
检查装备内部需要进到“舱体”。“舱体”内仅限一人通过,队员只能在黑暗提着手电,踩在管道和设备外壳上摸索着前进。四周萦绕着机油的苦涩和线缆的胶皮味,行进过程中偶尔发出安全帽与机械碰撞的声音,队员们最担心的是有没有磕到什么部件而不是自己的头,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们一干就是一整夜,队员们说:“白天视线好,要留给试验,检查工作只能连夜进行。”队员们对待装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追求精益求精却又爱护有加,一定要亲自检查,确认完全无误后才放心进入下一个环节。
他们走在深耕突破的路上
以基础领域的积累为基石,在跨领域的海洋里不断深耕突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总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攻关难,但是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达不成的目标。
凌晨6点,彻夜忙碌的所领导还在现场盯着施工;总师到达现场后7天没有回过酒店一次;2岁孩子的妈妈擦干眼泪转身奔赴下一个战场;正月初七就返试验场地,长期背井离乡、驻扎现场的技术骨干;家在当地,却依然24小时吃住在厂房的的新队员们……
小罗回忆,去年夏天,杳无人烟的大漠中,几吨重的线缆,300米的路程,全体20几名成员齐上阵,从烈日炎炎拖到日薄西山,没有人放弃、没有人退出。那一刻,凝聚力悄然聚集。
所领导前前后后多次来到试验现场,鼓励队员、询问职工冷暖;看到长时间工作的同事后B岗队员总会主动要求替岗……
“只要原理行得通就要试,只要试就有希望”是前行中的那道光,照亮了大家心中的迷茫。在两年多的持续攻关下,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这是最好的回应。一致的目标、拼搏的力量、必胜的信心在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团队的信念愈发坚定,斗志愈发昂扬,每一名队员都坚信:一定能成!
(文/李天扬 罗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