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舞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号召,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碧螺春语蕴古意,青春筑梦富‘苏’村”——乡村振兴促进团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理论指导,以“洞庭山碧螺春”为切入口,身体力行的走进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挺膺担当、追梦田间。
一、挖掘“品牌”潜能强动能,让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生于太湖之滨、洞庭山之巅的碧螺春名满天下,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聚焦于“特”,落脚于“产”。实践团来到了御封茶厂进行了深入探访,在专业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实践团成员对洞庭山碧螺春从“青叶采摘”到“文火干燥”的炒制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一道道工序皆有范式,一批批茶叶皆有保障。古法炒制,推陈出新,碧螺春韵,沁人心脾。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御封茶厂手工炒茶室)
“御封茶厂始终坚守初心,坚持纯手工炒制,然而在当前市场茶叶产量过剩的背景下,我们这种坚持手工制作的方式虽保证了品质,却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产量,反而被那些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冒名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上风。”茶厂专业人员在介绍过程中向实践团传达了对洞庭山碧螺春产业发展的担忧。实践成员由此提出了用旅游带动碧螺村产业发展,打响洞庭山碧螺春品牌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于实践团成员们的创意想法,工作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厚植“非遗”文化筑基石,让乡村振兴更“富底蕴”
01香茗悠悠,茶韵悠长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实践团成员们有幸来到了碧螺村内的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参观,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文化之旅。
(实践团成员走进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学习参观)
在博物馆内,历史的帷幔被掀开,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洞庭山碧螺春从古老传说到名誉天下的辉煌历程。展馆内的实物展示和宣传片解说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了解了洞庭山碧螺春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当今发展传承现状,给实践团深入探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02非遗传承,道阻且长
实践团成员对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发展和洞庭山碧螺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途径。
(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人严介龙进行专访)
采访中,严介龙详细介绍了炒茶技艺的独特手法,并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严老师指出,这些年他一直在向徒弟们传授炒茶技艺,但是非遗传承是一件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希望能有一本由政府引领,专业人士编写的科普类书籍,将茶文化推广到世界。基于此,实践团成员查找了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本专业知识,创新性的提出了“思政+茶文化”模式,并在江南茶文化博物馆拍摄了第一部“茶香里的思政课”。
(严介龙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工作室)
三、强化“宣讲”教育凝共识,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
执“实践”之笔,绘“青春”画卷。实践团力求以“多维化”的宣讲内容、“互动式”的宣讲形式和“阶梯式”的育人理念,打造一批精品宣讲课程,截止目前共开展了2场线上宣讲和3场线下宣讲,均获热烈反响。
围绕洞庭山碧螺春,实践团共设计了“历史寻味”“地理标志”“非遗传承”“场景演绎”“实干践知”五个主题,并针对宣讲受众特点进行灵活变通,将茶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听众的内心。
《人民日报》指出:“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潮。”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走入乡野,投身一线,把理想的种子种在乡村土地,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盛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留下绚丽的一笔。(文:陆雨瑄 图:陆雨瑄、王玥舟、胡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