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稻协同共发展产业融合促振兴

2024-09-10 14: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暑尽秋凉,走进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阳源村,眼前的成片农田错落有致,稻苗长势喜人。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阳源村的村民们正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着一个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

产业稳,百姓富

阳源村四面环山,受自然和交通条件限制,从前,村里主要种植水稻、食用菌等,村财主体收入是林地租金,产业结构较单一,基本为自给自足,曾被列为贫困村,人口流失严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将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着眼“三农”工作,立足生态优势,构建起了“以烟为主、烟粮协同”的烟区产业体系,加强烟叶生产基础施设建设,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和生产引导,协同推进烟稻产业深度融合。

“生产有指导,种烟不用愁!今年我流转了64亩田地,100%实行‘烟稻轮作’,种完一季烟再制一季种,纯收入应该有20多万元,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阳源村种烟大户谢水旺满心欢喜。

每到烟叶备耕、打顶、采收、初分等环节,烟叶产业能为村里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

产业兴,乡村兴

“我们村以前真的是穷呐!产业单一,村民收入少,贫困村榜上有名。如今,村财与村民收入实现“双增收”,贫困帽子摘掉了,年轻人都回来了,大家都富起来了,文明乡风也兴起来了!”阳源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翁玉生谈到这些年的变化,连连感叹。

近年来,阳源村驶上“烟叶+优质稻”、“烟叶+制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鼓起了“钱袋子”,抓牢了“米袋子”,绿色可持续发展更为他们守住了绿水青山。

近年来,随着村财和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村民居住条件(住房)及村容村貌也有了质的飞跃。张秋生摄

“烟叶、水稻(制种)都是季节性强的作物,烟叶采收结束期为每年六月底,水稻、制种正好接下去。‘烟稻轮作’,有机融合,实现较高复种。同时,烟草施用的高品质化肥和有机肥等有助于后作晚稻增产提质,减少后作肥料施用数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优化土壤生态环境。”万全烟草站站长罗伍金介绍。

据悉,2024年,阳源村种植烟叶1915亩,预计收购烟叶4506担,烟叶产值900余万元。通过产业融合、“烟稻轮作”,总产值预计可达1250余万元。一幅“主业稳增收、多元产业促增收”的烟稻协同发展新画卷正在阳源村缓缓展开。

金秋时节,烟后稻在阳源村田间茁壮成长,为村民们带来致富希望。张秋生摄

多元化,促增收

近年来,将乐县局(分公司)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村民转变生产观念,以生态为本,绿色发展为先。除了“烟稻融合”外,将乐县局(分公司)积极推广稻草溶田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肥力。他们引导前作水稻或制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降低农药残留。推行烟蚜茧蜂防治蚜虫、黄板诱虫等生物防虫技术,减少杀虫剂施用,降低农残,有效保护烟田生态,为阳源村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他们充分发挥密集烤房效能,提升烤房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村民在烟叶烘烤结束后,将烤房用于烘干种子、谷子和食用菌。育苗棚在完成烤烟育苗后,可进行育稻秧;大型机械不仅服务于烟田整畦备耕,还能开展机耕服务。通过一房多用、一棚多育、一机多能,让设备设施充分发挥功能,综合利用。

生产期间,综合利用烟叶育苗棚培育水稻秧苗。张秋生摄

“近年来,我们以机械化、专业化、数字化助力生产减工降本增效,让大功率机械化起垄、无人机植保服务、编烟机编竿作业、数字‘云烘烤’等服务于烟叶生产的各环节,每亩地降低生产成本200至300元。”万全乡技术员周贤旺介绍。

产业兴,乡村兴。将乐县局(分公司)一手夯实烟叶产业发展基础,一手促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张秋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